有一种电影我每年都会看一遍
不知不觉, 距离2016年奥运会只剩12天。
每次看奥运,除了燃之外,Sir还觉得,命运好神奇。
在全世界犄角旮旯呆着的N多年轻人,之前你完全不知道TA的存在。
经过这个夏天,一举成名天下知。
TA带着一个从小的愿望,积攒了N年的筹码,终于有自信和信心,说出那一句……
all in。
帅死了。
所以Sir得承认,有一个爱好一直丢不掉。
就是看体育题材的各类片,喜剧的,励志的……因为运动员的故事,每个都碉堡了。
1993年迪士尼拍的《冰上轻驰》(Cool Runnings),打的是管搞笑鸡血。
三个牙买加短跑选手,因为意外,没能通过奥运选拔赛。
但他们死活就是想参加,怎么办?
于是!他们开了一个完全不靠谱的脑洞,就是……
再找一个人,凑成牙买加史上第一支雪橇队,去参加冬奥会雪橇赛!
Sir不得不说,这个决定,实在是太无脑了。
首先,他们连雪橇是啥都不知道。
因为牙买加是热带啊,冬天最低温度……21℃。
冰,只在冰箱里有。
啥?冰?!冰屋、爱斯基摩人、企鹅,那种冰?
训练场地,没。
教练,不认识。
资金,零。
听到这个计划的人,都笑抽了。
连个屁都没有,三个月后要参加奥运?
疯了吧。
不干,债见。
所以这部片还有一个更贴切的译名——
《癫疯总动员》。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做一份疯事儿,就得疯子来干。
这拨疯子是这么干的——
他们长期潜伏在外籍教练家里,劝他“从了我们吧”。
教练掐着脖子让他们滚,但这帮家伙显然很难缠:
我今天没来对。
明天,后天,大后天,我都会再来的!
面对疯子,教练只能就范。
没装备?
安全帽、飞行帽、钢盔、帽橄榄球头盔和护甲……拼凑嘛。
是不是有一种“武力值-10”的感觉?
那个自制塑料护肩,风一吹就掉
还自制了一台雪橇车,丑爆了。
找个土坡坡,就开练。
练配合,居然想得出用浴缸。
没有枪没有炮,没有寒冬我们自己造——
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就住进冰棍车。
头发冻成了棒棒冰
说起凑钱,牙买加黑人的优势就显现了。
他们有才艺啊!
自己写歌,街头卖唱。
他们还有体力啊!
搞个掰手腕赌局。
最终,他们终于获得了冬奥会资格!
不过呢,牙买加代表队,总共也就他们五人。
资格是有了,但一到冰天雪地的现场。
画面马上就黑了。
站都站不稳……这显然是给牙买加,给祖国丢脸的节奏啊!
帅到爆的正式队服,就摆在那儿。
训练时间,总共才3个月。
其中一位富二代队员,是这么打鸡血的——
从前我爸只住一个小单间。
但现在,他住金斯顿最大的豪宅。
很简单,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就朝那个方向拼命努力。
当你足够想,自然就会得到。
除了有斗志,你还真不得不佩服,牙买加人运动素质就是好——
瑞士队最有可能夺冠。
于是他们就没日没夜地照搬瑞士队的套路。
居然滑出了59.4秒,以垫底成绩进了决赛。
但这拨疯子还矫情:
这算啥啊,不仅不够快。
关键是“我们都不是我们了”。
我们样子是牙买加的,走路姿势是牙买加的,讲话方式是牙买加的,我们就是牙买加人。
玩雪橇,就该玩出牙买加style。
所以他们放弃了瑞士那套,完全放松自己,疯疯癫癫蹦进了赛场。
这次,他们滑出了56.5秒,比上一次快了3秒。
3秒。什么概念!
你还别说太假。
这部电影改编自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的真人真事。
当时,一个热带小国去参加冬奥会,实在太抢眼球了。
1987年团队合影
1993年,电影上映,票房也爆了。
它一举成为了当时华特迪士尼影业旗下,票房最高的真人电影。
不少观众会在冬奥会上模仿他们
今年上映的《飞鹰艾迪》,编剧肖恩·麦考利 、制片马修·沃恩都是《冰上轻驰》铁粉。
现实中的飞鹰艾迪,和牙买加雪橇队参加的是同一场冬奥会。
所以制作组一致通过,要让牙买加队来“客串”。(虽然只出现在广播里)
原本导演打算让雪橇队露面,但因为片长关系被删了
2008年,为庆祝1988年冬奥会20周年,艾迪和牙买加雪橇队的Devon Harris还受邀去奥运会“玩一玩”。
《冰上轻驰》的出现,让牙买加雪橇队有了新的接班人——
温斯顿·瓦特斯。
他代表牙买加参加过四届冬奥会。(1994、1998、2002、2014)
直到现在,他还会把《冰上轻驰》翻出来看,还管自己队伍叫——
“冰上轻驰二代”。
2014年索契冬奥会比赛现场
“牙买加雪橇队”,从一个笑话,变成了一个热血故事。
我们想告诉整个世界:我们热爱这项运动,牙买加人还活着呢!——温斯顿·瓦特斯
相比起三大球、国家队,Sir更爱看这些不太热门的项目。
它们展示了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而且,冷门也可以同样热血。
比如冲浪。(2020年东京奥运会新增项目)
《灵魂冲浪人》(Soul Surfer)
贝瑟尼·汉密尔顿(安娜索菲亚·罗伯饰)出生在夏威夷考艾岛。
她是天生的冲浪天才。不信你看这腰力,这自由的扭动。
然而13岁时她被鲨鱼袭击,失去左臂。
起初,她想重回赛场。
但生活都不能自理啊……
想和从前一样,去追个大浪,结果被无情拍翻。
她肯定是不能比赛了。
但冲浪这事儿,她还不打算丢。
她到泰国普吉岛赈灾,顺便教当地小朋友冲浪。
满世界交了很多朋友,给她打气的信,雪片一样飞过来。
这时贝瑟尼的心又活了。
谁说没有胳膊就冲不了浪!
![](https://img.haomeiwen.com/i1211570/5cea9724ffa63c48.gif)
所以她开始搞起了发明。
在冲浪板上多加一个固定圈,保证潜越时不会被大浪扰乱。
不停训练各种技能,单臂俯卧撑,单臂引体向上……
然后!大师姐回来了。
这一刻,冠军算个蛋。
我不是来争冠军的,只是来冲浪的。
这种单臂翱翔的样子,你见过?
对手冲得再好,也打不败她啊。
比赛结束,所有人都凑过来听她说:
跟以前四肢健全时相比,现在的我,能够拥抱到更多人。
这话,是贝瑟尼本人的原话。
电影根据2004年的传记文学《灵魂冲浪:一个关于信念、家庭和重新站上冲浪板的真实故事》改编,里面基本都是贝瑟尼的亲身经历。
贝瑟尼和演员安娜索菲亚
贝瑟尼在电影里还客串了一把。
替身也是她。
包括影评人罗杰·埃伯特在内,不少人都问过,一个13岁的姑娘遭遇巨大变故,真的能如此迅速地重拾信心吗?
贝瑟尼不就办到了?
你别说这是坚强——
虽然电影里她唯一一次崩溃,是得知假肢不能支撑她站上冲浪板。
她也就是擦了一下眼泪而已。
也别说这是乐观——
虽然贝瑟尼本人非常爱笑。
结婚当天的视频
原因说不定只是——
她把大海当成了自己家。
她和丈夫在冲浪板上宣布自己怀孕
在这个家里,她认识了很多了不起的朋友(这些朋友,是那些自闭、自卑的人,永远碰不到的)。
比如尼克·胡哲,另外一位天生没有四肢的“励志大神”。
还有《灵魂冲浪人》里那位特别的客串。
他是负责拍杂志封面的摄影师。
也是贝瑟尼的“大哥哥”,麦克∙库茨,注意他的腿——
麦克18岁时,被鲨鱼咬掉了右腿。
意外发生之后,他也重新站上冲浪板……同时!还爱上了摄影。
贝瑟尼的美照和家庭合照,很多都是麦克拍的。
当被问到“如果时间倒流,事故发生那天你还会不会出海”。
麦克的答案和贝瑟尼一个样。
我会义无反顾地再次去冲浪。
这件事带我去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方,让我见到了更多了不起的人。
只有了不起的人,才会认识了不起的人。
只有他们,才会创造了不起的胜利。
向每一次胜利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