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前段时间,微博上火了一个话题:
职场中你有请假羞耻吗?
生活中,小伤小病在所难免,请假亦是人之常情。
但很多人表示:
“一想到请假就会有很强的负罪感。
不仅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设,还总怕被误会成消极怠工。”
究其原因,其实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学生心态“作祟。
越是努力,越容易陷入负面情绪
那么,什么是”好学生心态“呢?
顾名思义,就是从小到大都被周围人说“你好乖啊”、“你真懂事”。
听得多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只有迎合所有人的标准,才能得到认可。
久而久之,就成为了父母眼里的好孩子,领导眼里的好员工,世俗眼里的好妻子,孩子心里的好妈妈……
想要做到100分无可厚非,适度的好学生心态,在生活中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驱动力,提升做事的积极性和成果。
但与此同时,高度服从、恐惧失误、习惯性讨好、过度反思等诸多弊端也随之而来。
UP主@浙理的小忆同学,发过一条《差点被好学生心态“毁”掉》的视频,引发了很多网友共鸣。
在这段视频里,他回忆起自己的小学阶段。
称当时小学老师要求他们写读书批注,写得多的同学,会得到表扬。
于是几乎所有的孩子,把没什么营养的口水话,写了一遍又一遍。
除了在家里熬夜写,该UP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自己在教室里抄了整整16页,到现在胳膊上还有一块洗不掉的黑色印记。
以至于后来每次考试答题的时候,看见空白处就想填满,让老师高兴。
得到老师的认可,在同学面前被表扬,就会感到快乐吗?
并不是。
多年后回忆起来,他脸上全无喜色,更多的是对负面评价的恐惧。
生活中,我们都时常会陷入这样的怪圈。
为了养家糊口、早日实现升职加薪,揽下别人避之不及的苦差事,渴望赢得领导的认可。
然而忙活到头,却总是出力不讨好。
初为人母,想要给孩子更全面的守护和关爱,可总会因为疏忽,不小心让孩子磕了碰了,自责不已。
步入婚姻,满心欢喜经营自己的小家,却总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对爱人口不择言。
哪怕是工作需要,反驳过别人之后,也会反反复复思考自己是不是说话太“不留情面”……
事事都想力争完美,太害怕在那套评价体系里出现负面言论。
稍微出现偏差,与预期不相符,就会陷入自责、茫然、恐惧的情绪当中。
不断否定自己,变得越来越内耗。
如果你也这样,那就需要警惕了:好学生心态,正在毁掉你。
越迎合,越难得到尊重
好学生心态的主要表现是迎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
在电视剧《女心理师》中,很多人从职场老好人“小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缩影。
小到替同事打印文件,大到请吃饭、借钱财,小莫从来不会拒绝,凡事有求必应。
可实际上,一味的讨好并不会得到尊重和好感,反而是别人变本加厉的欺凌。
即便是自己淋了一场雨刚走进办公室,小莫也会因为同事的一句“帮忙带杯奶茶”,而再次冲进雨幕中;
为了新同事入职后的团队聚餐,小莫特意去做了新发型,可当他赶到包间时发现大家换了场地,餐厅空无一人。
哪怕被无视,被同事无缘无故冷落,第二天小莫还是强装笑意给每个人买奶茶。
而这,仅仅是为了讨好大家,让自己显得更“合群”。
的确,成为一个看起来很好说话的人,或许真的可以收获零丁的好感和善意。
但成为一个懂得拒绝、身上有刺的人,才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畅意。
作家刘同曾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因为大学时期酷爱音乐,刘同省吃俭用,攒钱买了上千张CD。
同学们听说后,纷纷来找他借,碍于情面,刘同没好意思拒绝。
就这样,你一张,他一张,前前后后被借走了上百张CD。
如果大家都主动归还倒也罢了,但一个学期过去了,主动归还的人寥寥无几。
无奈,刘同只好厚着脸皮去讨要。
可谁知,当初笑脸相待的同学们竟然翻脸不认人。
从那以后,刘同暗暗发誓:
不跟朋友产生金钱关系,对于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全部拒绝。
本以为别人会因自己“不近人情”而远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此身边的人变得规矩礼貌,态度谦和。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说: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一段良性的关系,不是靠忍让和委曲求全换来的,而是彼此尊重,勇敢表达。
当你学着不去迎合别人,而是遵从本心,悦纳自己,福气和运气便会悄然而至。
当你变得不顺从,
才能有开挂的人生
有这样一个人,他离经叛道,调皮贪玩,高考落榜三次。
20岁时,他摆地摊,卖女士背心和啤酒瓜子;再后来,去塑料厂当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员。
然而他传奇的一生,也是由此开启。
在家家户户都用煤炉取暖做饭的年代,他敏锐发现了煤球和煤饼之外的商机——卖煤气罐。
就这样,通过“期货”的方式预售气罐和灶具,他赚到了人生第一笔10万块。
在那个年代,10万块钱是一笔巨款。
有人劝他,见好就收吧。
可他偏不。
搭上时代的顺风车,他毫不犹豫地拿下了三个气井,创办了燃气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
从小商贩到企业家,这一路他仅仅用了十年。
他就是,新奥能源董事局主席王玉锁。
按照世俗既定的标准,他跟大众所说的”好孩子“,几乎完全不沾边。
不听话,不着家,没有一份看起来稳定的工作。但他的成功,足以让众人为之侧目。
可见,人生并非只有遵循别人的期待,这一条路可走。
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循着自己想去的方向,就是人生最好的答案。
中年以后,希望你能明白——
在社交中,你可以不再做那个“好好先生”,对于欺负你的人,可以勇敢地反击过去;
在职场中,你可以不再做那个任人差使的小透明,你有权利拒绝一切不合理的要求;
在家庭中,你可以不再把自己仅仅囤于厨房,大可以走出家门,享受肆意人生。
正如冯骥才所说:
“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而我们也只有学会不顺从,才能有开挂的人生。
豆瓣“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中,有位网友说:
“我曾经是个好学生心态受害者,所以痛恨这种家庭教育。
现在发现女儿像极了曾经的自己,怎么做才能切实帮助到她?”
评论区有个高赞回答:
“一定要给孩子的情绪兜底。”
肯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当自己受到伤害和不公时,有人站在自己身旁。
告诉她:不那么完美也没什么错,因为人人都是不完美的。
允许自己有犯错的时候,允许自己不够优秀,允许这世界上有我们踮起脚尖也够不到的高度。
人到中年,该放的放,该忘的忘。
既是与自己和解,也是对生活的释然。
就像王安石所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尽全力做事,即使最后的结果不那么理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希望常有,太阳照升。
不苛求自己,才能更轻松从容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