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坐地铁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2017-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blackkkkkkkkk

很多年前,翻开的第一本正式意义的漫画书,是台湾画家几米那本《向左走向右走》。画中地铁里的他和她,总是错过。那一年,22岁的孙燕姿,唱着那句,“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一转眼我们也站在了和那年燕姿一样的年纪。照例踮脚走在无数城市的边缘,也同样吹了很多地铁里的风。

当你坐地铁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东京

by:龚巨巨

日本留学生,主修电影,职业摄影师。

记得刚到东京第二天,就一大早被朋友拉去教如何正确的搭乘电车。毕竟这是日本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计程车的费用和日剧跑都是出了名的,复杂的电车线路也是。

刚来日本还没开学那几天,总喜欢坐电车去各种地方拍照,之前住在池袋站附近,乘车很方便,搬了家之后,每次都要先到池袋站再转车,不过刚刚办了通勤卡,费用显示为0的新鲜劲还没过,甚至觉得多坐会儿电车挺开心的(最近突然降温 电车里很温暖)。

哦对了,今天打工的面试合格了,那家便利店就在车站里,以后早上就要乘电车去上班,希望不要在电车上睡过站。

当你坐地铁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北京

by:西瓜,24K纯北方姑娘,法学会计交叉学科学僧,漂在北京,双鱼座。

“Please stand firm and hold the handrail”

每当听到这句话,地铁里的热风一定正吹在脸上,长长的电梯仿佛走不到尽头。

我生活在西三环,走几步就是白石桥南站。

白石桥南是六号线和九号线的交汇处,它总像是沙丁鱼罐头一样,被塞得满满当当。车厢里有很多人,他们脸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表情。小孩子眼里的好奇、老人眼中的愁绪、年轻人眼里的迷茫。

在地铁上,能看到摸不着的虚幻物。

比如:梦想。

清晨的北京地铁上,带着倦容的人,倚着车厢昏昏沉沉;

白天,创业初期的人们举着二维码,一个个人问去,希望有人愿意动动手指来支持自己;

地铁末班车里,男人松了松紧勒一天的领带,女人们带着略显花乱的妆容。

每当看到这群人,就像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梦想精灵被捕捉在手里。稀少而珍贵。

北京相织交错的地铁线,还拥有艺术最初的创作源泉。

过街的地铁站里,你确确实实能看到抱着吉他的吉他手。

学校旁的地铁站里,羞涩的少男少女面红耳赤的第一次拉起心爱人的手。

也可能有拿着手机竭斯底里打着电话的大腹便便男子;拿着地图慌慌张张找路的外地游客;又或者有着拿着扩音器沿车厢乞讨的乞丐。

每个人在一节节车厢里以不同的方式打发着路上的闲散时光,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最精彩的电影。

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故事。

只不过,地下的故事可能更接近每个普通平凡人的真实生活。

比勒菲尔德

By:棋子,德语专业,德国交换两年在读,在高冷德意志的热情白羊座。

来德国已经有三个多月啦,科隆杜塞慕尼黑这些大城市算是转悠了个遍。这边的公共交通设施确实给我留下蛮深的印象,今天主要说地铁。

德国铁路分S-Bahn 和 U-Bahn 两大类,说白了就是一个在地上跑一个在地下开,俗称轻轨和地铁,不过本质上没什么太大差别,德国人也不会分那么细啦。

这边的大学有给学生专门的交通卡(我们学校也有发,不过是需要我们定期交钱哒),通常是一定区域的大部分公共交通设施(公交车,地铁,火车慢车)都可以随便乘坐。地铁站里也可以买到天票,或者区域票,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免费乘坐指定公共交通,对于到此参观旅游的人来说真的超级推荐。当然还有就是一些公共福利,譬如老年卡之类的也可以免费乘坐。至于普通乘客,就是每次买好单程票,然后上地铁之后在专门的机器上“叮”一下,就相当于咱们国内的检票啦。

通过简单的车票体制和检票流程大家就能发现,德国地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检票口。全开放式的地铁站和火车站,就意味着一切靠自觉啊!偶尔会有一些穿着工作服的人员,跟着乘客一起上车,然后在开车后检查这节车厢中乘客的地铁票,一旦遇到没有票的人就会当场要求补票并开罚单。不过被这些工作人员抽查的机率真的不大,所以感觉透过这样的体制,也能反映出一个国家人民的素质和自觉程度。这点真的蛮佩服。

我所在的比勒菲尔德是个中型城市,人口相对比较中等。地铁上一般都会找到座位,不太常出现人多到没有座的情况。地铁里会贴心的设置专门给轮椅摆放的位置,还会为残疾人安设很低的停车按钮。地铁停靠时,如果两边的马路很低,门下会自动伸缩出台阶,很人性化。

地铁上座位的设置还蛮有趣。为了方便两个方向行车,在同一个车厢里会分开两部分不同朝向的座位,有些干脆就做成面对面的。如果你对面坐了个长腿帅哥,可能就要稍稍幸福的委屈下咯。

大概因为德国人比较内敛的性格吧,除了那些半大不大的熊孩子偶尔会闹翻整个车厢,一般情况下都是安静有秩序的。

下车的时候要记得按门上的开门按钮,提前也要按停车按钮哦!否则就会经历和我同学一样,在停了车却半天不开的门前,着急的大叫“这是咋地了”的尴尬场面。

德国人的守时简直不能更出名的,这点绝对在交通设施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精细的时间表以及来车倒计时提醒真的很方便。晚点当然也会有啦,不过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因为德国真的很干净,所以地铁站里也很整洁。

总而言之在德国坐地铁的体验还是蛮好哒,每天上学下课都要坐地铁回家,也算是种享受呢!

莫斯科-重庆

By:李坤逸,北大俄语系,俄罗斯留学,非常了解战斗民族的,地道重庆崽儿。

我对三个城市的地铁是熟悉的。要说坐地铁的时候我在想什么,这问题有点难,但要说做什么我还是能想起来的。

重庆人管地铁也叫轻轨,至少我家门口的二号线大部分是在地上的。从城市中心穿过,沿着山和河,脚下是飞驰的车流和匆忙的人群,偶尔头上掠过一座桥,穿过一栋楼。所以在重庆的地铁上我一般戴着耳机听着歌看窗外,其实也不是真的在看景,毕竟都坐了不下几百遍了,只是窗外的景色让目光有落脚的地方,不用老看对面人的脸,尤其对面的人也不一定好看,发呆也发得自然。

对北京的地铁我印象不太好。一是我很少有座位,大部分时间都很挤,车厢里人一多,空气不好,气味也难闻;二是我老是想起提着大包小包往返机场,不管回家还是回学校还是去外地,大多是一个人。不过也有例外,有时候和朋友出门聚餐,喝点小酒,要是地铁没收班坐着地铁回学校,这时候人也不多,空荡的车厢轰隆隆地响,酒眼惺忪仰着头靠在座位上,看别的座位上加完班的乘客大多也昏昏欲睡,终觉得这个城市也有不着急和温柔的时候。

莫斯科的地铁很值得一说。客运量大,地铁网很复杂,车次很频繁,每个地铁站风格各异,我在一年内坐遍了所有线,在大部分站下过车,莫斯科的地铁站可算是城市发展历史和审美艺术变迁的一个缩影。莫斯科地铁站台没有护栏,任你站多近也没人招呼,车未来风先到,洞子里风呼呼吹过来,然后慢慢响起来亮起来,然后一辆列车迎面飞驰而来,很刺激。莫斯科地铁每个车厢是分离的,不能相互走动,站在这个车厢看临近的车厢像在看另一个世界,里面的人只张嘴却听不到声音,车厢晃动的幅度和频率和自己所在的世界微妙地错开,就隔着两块玻璃和中间的风,他们却不会看向你。在莫斯科的地铁上我是看得进去书的,倒不是因为真皮座椅,只是觉得这种上个世纪的穿越感,再加上能够完全覆盖音乐的白噪音,的确是读书的绝佳环境,我在往返健身房的路上读完了一本洛丽塔一本普通语言学教程。

彼得堡的地铁是完全封闭的,连站台的门也是铁制的,在开门之前你只能听到列车到站的声音,开门时候只能看到车厢内部,我到现在也没见过彼得堡地铁的外观长啥样。我前两次去的时候地铁上没信号也没wifi,所以很多人看纸质书,后来几次去我也带了书,也就没注意是不是新安装了wifi。俄罗斯的地铁站喜欢用人名命名,尤其是诗人和作家,彼得堡马雅可夫斯基站的站台上有一面巨大的猩红色马赛克,上面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肖像,光是这个场景和形式就觉得再贴切不过了。

我每到一个城市总是喜欢坐地铁,好像这是亲近一个城市的最好办法,好像地铁的性格和城市的性格也有着某些延伸的关系。

纽约(1)

By:薛雨晨,美国stony brook university 大学AMS 专业研究生在读,可爱萌,优质大眼睛甜心理科女。

许多初到美国的华人多少都会抱怨这边古老复杂的交通系统,千年一遇的公交车,狭窄破旧的高速公路,票价昂贵还偶尔脱轨的铁皮火车……现在的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公共交通系统落后了一大截,甚至有人玩笑说:从首尔或上海飞到洛杉矶机场就像从第一世界去到第三世界的机场,要是从苏黎世或者大部分的欧洲国家飞往纽约的肯尼迪机场,那就是从现代穿越回古代。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早在一百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还在皇城根拉洋车,抬大轿时,纽约已经开始向地下进军,造就了现在世界上最错综复杂,历史悠久的纽约地铁。

纽约地铁包罗万象,仿佛一个熔炉。你能看到有说有笑的观光客,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衣衫褴褛的乞讨者;你能听见地下演奏乐队的弹唱,基督信徒的说教,行为艺术者的咆哮;你能闻到小推车上香喷喷的热狗,列车厢中混杂的汗味和香水,站台角落散落的垃圾,运气好的话还能碰见兔子般大小的老鼠 ……但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会发现其实地下的生活也有艺术。时代广场站的壁画,哥伦布圆环站的马赛克画作,第八大道站的青铜小人像……这种混乱与美感也交织形成了纽约客对地铁的爱恨情仇。

从downtown到uptown,直线距离大约十来公里,而曼哈顿岛的宽度却仅仅只是长度的五分之一。纽约地铁就延伸在这狭长区域内,吸收着这座城市所有的精华与魅力。坐在飞驰的列车上,期待下一个目的地带给你的精彩,不起眼的地铁出口连接的是这个城市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美,可能是财富聚集中心华尔街的商业气息,也许是时代广场的喧闹与繁华,亦或是中央公园或是大都会博物馆的平静与庄严。

纽约的地铁已经成为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临着数次的改线,涨价,事故,纽约客们依旧能够泰然自若地坐在地铁上阅读新闻早报。即使地上的景色日新月异,陈旧的列车依旧保持着百年前的风格在地下来回穿梭。

纽约(2)

By:Burton程宝忠,著名706空间创始人,优秀青年创业者,清华大学毕业,五道口知名人士,全球游荡。

有了在欧洲很多国家坐地铁的经历,我已经对于纽约的地铁预期很低了。

在欧洲,特别是巴黎这样的城市,地铁破破烂烂,一股尿骚味,并且会遇到扒手。我甚至在巴黎的地铁出口遇到流浪汉在台阶上拉屎,刷新了我的世界观。

前段时间的新闻说,纽约用了300亿和一百年时间才建了一条新地铁,但是第一天就坏了。纽约的地铁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完全不输给巴黎。破破烂烂不必说,毕竟都是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一股奇怪的味道,有人说还有老鼠,这个没有见到。交通信号系统很差,遇到过好几次因为交通信号故障地铁延误的情况。让我对于地铁的稳定性完全没有信息。另外就是,地铁里是几乎完全没有手机信号的,不要妄图在里面用手机上网打电话。

但是纽约的地铁也是美的,当你站在地铁站里,闻着传来的阵阵怪味,眼前却是很多电影里面的镜头。我最喜欢的是Begin Again,经常在地铁里听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这首歌,耳边响起的是“So you find yourself at this subway……”,脑子里是电影里面他们在纽约很多有名的地方录歌的场景,其中就包括纽约的地铁里。

当你坐地铁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如果是就便利性和舒适性,我觉得首尔的地铁是我坐过的最舒服的,中国的大城市的也普遍很好。但是如果我们把每次乘坐都看作是一次旅行的话,纽约的地铁无疑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广州

By:吴晨帆,老吴,在广东的陕西人,华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读,幽默风趣的实干家,文理兼备学霸一枚

作为一名曾经应聘过广州地铁的大学狗,我对广州地铁还是有一点点感情的,就先说说广州地铁的特色吧。

对于外地人而言,中英粤三语报站名绝对是广州地铁的一大文化特色,在广州上了三年学,我唯一会的粤语就是报站名了,碰到间距较短的车站,三遍站名刚报完就到下一站了。另一特色就是无所不能的羊城通,广州又叫羊城,广州地铁的Logo也是羊犄角的抽象图案,辨识度很高。羊城通卡除了坐公交搭地铁乘船,还能在车站的便利店里购物。在站办理的羊城通还具有岭南通的功能,本人亲测我的卡在佛山、肇庆、惠州、汕头也能搭乘当地公交,很便捷。

当然广州地铁的槽点我感觉也挺多。第一是拥挤,由于设计时低估了客流,且南北方向路网建设滞后,三号线在高峰时期的行车间隔只有两分钟,六号线甚至拆了座位扩大车厢容积。第二是安检的蜜汁自信,除了火车站机场等几处地铁站,其他站均没有安检X光机,更别提水检了,广州的外国人多,说实话真该建议广州地铁好好提升安检水平,哪怕耽误些时间。第三是站内没卫生间,除了最新开通的六号线二期据说配备了站内卫生间,在其他车站有时还真不方便。

马德里

By:sisi,马德里中文教师一枚,常年生活在热情火辣的西班牙,少女心满满,是西班牙萌血儿童们的大姐姐兼好老师

早高峰的马德里地铁不亚于咱大中国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这马村哪里来这么多的人”。平均一分半到两分钟的一站的车程,可难为了那些卖艺的人儿,要知道在短时间内成功演绎完整一首曲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所以,每当听到一首曲子突然毫无预兆地结束了,接着一句“Muchas gracias,que tenga un Buen Día", 你就知道车要到站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各自对一天的生活充满向往,拥挤的车厢内可并不影响西班牙人谈笑风生。那些气质非凡的guapas带着精致的妆容,挂着工牌,不经意的一个微笑,都会让你觉得如此舒心。当然也会遇到紧急刹车的情况,免不了被西班牙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一通抱怨。一句“Uy!Por dios!”那小语气充满喜感。

书,也是马德里地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手一本书以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了,纸质书也好,电子书也罢。刚来马德里的时候还觉得新奇,怎么地铁里人人手里都捧着一本书呢?地铁上的喧闹从不会影响那些专注看书的人们,他们只会偶尔抬起头看看自己是否快要到站了,没个一两秒便又把头低下继续阅读。如此一个全民阅读的国家,真是fantástico!


当你坐地铁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我对东欧的地铁非常钟情。一旦坐上,就回到90年代的甜蜜午后,不用焦心于人类精进的智能科技,人与人间隔半米的舒适距离,且能坐在软垫的座椅上喝一杯牛奶,平稳地吃完一块儿蜂蜜面包。

短小的车厢装不下太多人,木质的车窗敲起来很有故事,午后阳光下的城铁像游乐园的小火车一样带着一小车的人穿越在布达佩斯城市半空。

   对北京的地铁爱恨交加,所有的疲惫,劳累,全部都在于它相关。但也是它把我装在肚子里,每天开门敞迎,送到城市的各个站点和想去的地方。一坐有时候就是两个小时,漫长如北京地铁的换乘,超过三四分钟的换乘走廊,后来逼迫人找方法在脑袋里缩短它们,把换乘路切割成好几块儿,塞上耳机放上音乐一块块走完。长长的走道,时而的上下坡,以及尚未变更的一二号线还可看见的几十年前的老格局。

   这部分时间可以被用来想象,想事情,想作业题,想未来。有朋友说,如果人类身体可以抵抗车厢颠簸带来的眩晕,转而我们便可以在地铁里舒服地看书,那么,效率可以被提高很多。我坐巴黎郊区的清晨六点的城铁,黑肤色的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读儿童书,柏林的黄昏地铁,中年男人读者报纸,雨夜八点的伦敦地铁芭蕾舞演员抖抖身上的雨,坐在我旁边读起米色纸质的小说,连米兰的早高峰,也大有人人在杂志上勾勾画画。

而北京的地铁是真的读不了书的。

大多时候,漂浮在北京地铁里,只能与空间和时间作斗争。

还在英国念着书赶假期回北京实习的女同事说,如果不挤地铁一定会每天多花半小时来打扮自己,会穿地更贵,连口红都会用更好的。但我们笑着说,“可挤挤推推中又是另一番生活”。

下午6点半13号线的窒塞如同长途列车的卫生间,臭味里带着不同背景的人群,龇笑,偷窥,盗窃,依偎,爱恋,全部一起发生。

摇晃的车体有时候意欲把所有人都打个大趔趄,但情侣们,却能拥抱着相互支撑,到最后一个猛然刹闸也不会散,抱地更紧了。

轻轨的远方透漏着城市的夕阳,没有位置可坐,没有空气可以呼吸,没有人可以交谈。靠着栏杆睡着成了常态。这是庞大的,纵贯了15条线路又微小至每个人神情百态的北京地铁。

哪个大姐提着麻袋和大包小包,神情焦躁地狠狠蹭过你,万分奔命地去赶路。

你又在哪那次门滴滴滴提着着快要关上的前一秒跑进车厢。

哪一次又晚了那么零点一秒,让座位被占,连可以靠的栏杆都被别人靠上。

地下铁有很大的风声,地上铁也是。

所以

每当你坐上一列开动的地铁,你会,想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