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可以练习的——读《学会快乐》有感
“从自身之外寻找快乐,就像在背阴的山洞里寻找阳光。”——这是《学会快乐》这本书的推荐标语。
建议易怒或脾气暴躁或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去读一读。因为我们时常处在崩溃的状态,愤怒的边缘。虽然是一部鸡汤文,但不同于一般的鸡汤,带有哲理,准确的说是佛家哲学。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修*理查德。简介一处,让我颇有兴味: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1972年,他放弃科学家生涯成为僧侣,至今已近50年,被情商之父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之一”。
看到书名时,我哑然一笑:快乐还用学?是的,在我们的印象里快乐是不需要学习的,怒火中烧时,一顿美食,一份甜品,一次大汗淋漓的跑步,或是一次声嘶力竭的嘶吼,会让我们“发泄”,继而渐渐归于平静。可真如此吗?我想你与我一样,将“悲愤化为吃功”时,脑子里的念头不断攀升:为什么我这么不幸?为什么整个世界这么不优待我?为什么我这么倒霉?看吧,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本书定义的快乐,是健全心智产生的,深刻的,生命的充盈感。它不仅仅是人生存的最优状态,也是人们解读世界的方法。
马修*理查德说,快乐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成长期练习获得。这本书就是借鉴佛学思维,让痛苦成为内在进步的催化剂,为学会快乐提供进门的路径。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这么一段话:我们总认为世上存在真实而自主的“我”,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别人要有价值,这种想法是“我执”。我们必须内省,才能找到虚假的“我”背后的隐藏的东西:“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不能自主存在,只能意识,身体和环境相互依存。如何阻止惹人心烦的念头一再出现呢?我们需要仔细观省内心:念头源于纯粹意识,又溶于纯粹意识,就像浪花生于大海,又回到大海。佛家语: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哪一个不是归于“念头”所带来的痛?
快乐是可以练习的——读《学会快乐》有感这几日,班里一男生总是不完成我布置的作业,第一次,我什么话没说,只是让他放学前补做好即可。第二次,我只是微皱眉头,一语不发,只是让他午饭前补做好即可。第三次,终是忍无可忍,我站在教室里扯着嗓子嘶吼了几分钟,这个男生低着头站在那儿。我一看他这种样子,更是怒气冲冲,用更恶劣的言语训斥了他。于是,整堂课我都逾气未消,整节课心神不宁。我想不通,这个男生为何会这么“脸皮厚”?想不通,为何我会如此“暴跳如雷”?想不通,为什么我会这么凶悍如泼妇般?“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念头成了我甚至我们的劲敌——身体未受损,但是意识却痛苦了很久!
这是一种刻意的“消除”念头。我知道这很难。所以快乐是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呀!
繁忙的一天结束后,同事们会说:忙活了一天,都不知道今天忙了什么?之前听来是种抱怨,现在想想真是美好——是的啊!我们向外投注了太多的努力,将快乐无限期的拖延下去了。
现代科学与古代智慧皆表明:快乐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内向求索直接塑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