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要从孩子的书包瘦身开始(上)
文丨黄铭峰
中国教育界一直在倡导“减负”,即减少孩子的学习负担,让孩子快乐学习,在游戏状态中学习。
可实际效果来看,只是表面上减少了课业负担,比如小学一年级不布置回家作业、取消百分等级、“零起点”教育、一到三年级前取消统一考试等。
实际上,孩子的课业压力并没有减少,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引下,家长仍然会安排孩子业余时间补课或者学习很多课外的兴趣班,造成“减一增二”的现象,孩子的课业压力总体上还是比国外同龄阶段的学生学得多,甚至连孩子正常的娱乐休息时间也被全部占满,基本上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
虽然不少学校也一直在讲“减负”的问题,但由于受到升学和学校绩效考核压力的影响,从推动的内在动力来讲也不是非常积极。
所以,日常学习孩子的书包里除了各种主课书籍和课外辅导书之外,各种辅课如科学、美术、手工、品德等各类书籍也是一应俱全的。
由于学校课程经常调换,孩子为了避免上课没带书本被老师训斥,只能每天把所有的课本都带上,这样就使得书包分量超重,久而久之造成孩子驼背和塌肩现象,严重的会影响脊柱和神经发育不良,影响孩子今后的身体健康发育。
所以,一个良好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同样也要重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如果一个孩子长期承担超过其身体承受能力的重量,就不能达到正常的身长高度,身体上的压力有一部分也会向精神和情绪上转化,造成心理疲劳、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的情况,影响到学习的效率。
简单形象地说,孩子的书包就相当于成人的“责任压力包”,当这个“责任压力包”的负担越来越重,并逐渐超越了人的承受能力的话,人是会被逐步压垮的。
而“减一增二”的所谓学习减负,减少的只是表面的课业,但隐性的课业压力仍然存在。
这其实相当于在公司上班时工作量不大,而很多工作量要利用8小时以外的个人时间去完成,甚至日复一日,看不到止境,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
不断增加的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两者相加,自然会产生心理逃避和心理阻抗的倾向,成人会采用拒绝工作、辞职跳槽、换岗、消极偷懒、心理倦怠、工作无激情等方式缓解这种压力。
同理,这也是孩子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焦虑等问题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影响的问题根源。
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从生理(包括基因进化论)和心理(包括文化价值观)两个层面所引申出的各种特殊的、个性化的、叠加化的影响孩子学业发展状况的学习问题。
所有复杂的学习问题,都源自于以上两个问题的具体阐释。
那么,我们首先从心理层面分析孩子是否能通过课业“减负”来达到快乐教育、游戏学习的目的呢?
▼
通识智库认为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现实情况10-20年内看不到希望,此路不通。
因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出于教育公平的原则,打通社会底层向上层流通的目的,高考仍然是中国进行人才选拔不是很合理,但又是最不坏的方式。
所谓的最不坏就是没有比这个方式更好的方式,这种通过统一的教育考试来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可预见到的将来仍然是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主流教育方式。
国家的教育政策,决定了教育环境。
除非极少数的在家教育模式可以脱离中国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之外,中国所有的学子都要在这大环境下完成进入社会前的教育准备工作。
那么,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并以此作为逻辑反推,既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试参加国家人才选拔,分数(知识)和素质(修养)就是衡量人才质量和级别的核心标准,分数是硬指标,素质是软指标。
在一切以分数(知识)为导向的教育大环境下,如果不同的学生在分数(知识)的大前提一样的情况下,每个人自身的素质(修养)就是新的衡量评估标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家长如此热衷于分数和课外学习的原因。
所以,为了达成较高的学业发展目标,在大多数学生智力相当的情况下,唯一可以努力的是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来减少知识学习失误的概率,同时拥有较高的自我素质,从而增加被更高一个社会理想层级选拔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通过改变孩子心理(文化价值观)状态,从而改善学习积极性的方式至少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似乎没有相应的生存空间和土壤。
如果说要做出明显的改变,只能从营造孩子心理上的小环境,靠着一种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建设,去面对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环境。
所谓“人无法改变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通过改变内在的认知而改变对事物的看法。
当然,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再怎么努力终究要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人如果要做到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独立实践、独立纠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靠顽强的意志力和信念去支撑自己的选择,需要精神层面的“心之力”作为内心的指引。
这种“心之力”是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对一个涉世未深、缺乏人生阅历的孩子,对于很多教育意识未必充分的家长来说未免有些要求过高,但这是中国教育培养精英少年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很大的素质教育问题,同时也是最复杂、最艰难、最难落到实处、见效最慢、见效后最持久的教育实践。
至于如何开展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以后会专门写一篇有关的智库论述文章,在本文中将不展开讨论。
▼
假设心理教育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缺乏生长的土壤,如果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在短期内能明显看出学习效果的方法呢?
很显然,我们要在学生的生理层面去探究一下可行性的方案。
这个方案要具备操作简便、容易推广、成本低、见效快、结果可量化的特点。
更为理想的是,此方案还可以间接去影响家庭、社会、国家的教育政策、节约有限宝贵的教育资金、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等,能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通识智库给出的答案是:短期内减轻孩子书包重量的一半以上,中期内延缓孩子书包重量增加的速度,长期内孩子书包重量逐步减轻直至取消书包。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想法,社会上宣传这个理念已经很多年了,基本上人人都这么想的。
通识智库只是想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给孩子书包减负的说法提了那么多年,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孩子们的书包为什么仍然一年比一年重?
社会公众可能只看到孩子书包在不断加重的事实,但并没有发现孩子的书包为什么在不断加重,而且一定会继续加重下去的背后的原因。
无论我们如何呼吁,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孩子的书包重量会增长很快,需要增加一个拉杆箱才能放下所有的课本和学习用品。
所以,并不是社会公众不知道要给孩子的书包减负的道理,大家都一直公认应该减,必须减。
但问题的关键点是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况下,如何减?减多少合适?不能为减而减,减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减完后会有社会负面影响?等等需要思考商榷的问题。
在社会大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通识智库只探讨如何从孩子的生理层面进行减负的问题,具体到是如何减书包重量的细节问题。
因为这是最直接的、最直观的、符合具体可操作性方案的特点。
生理上的压力减轻了,对于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减少会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这和成人减少工作量,自然而然会减少心理上的压力,缓解焦虑紧张情绪是类似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