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观后感(无剧透)

2019-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阮焕君
绿皮书剧照

这是一部沉浸式的影片,让我想起上次看《罗曼蒂克消亡史》的那种感觉,从头到位沉浸在一种一致的、莫名的氛围中,对我而言,这不是一部两个男人之间友谊或者种族之见的故事,也没有太多需要讨论的深刻道理。

一部电影,对于每一个看者来说,都是私人的事情。为何我喜欢电影,而不是卡通片,在于影片的丰富性,千人千面的所见、所思与所得,没有对错与高下之分。

电影就像是镜子,照见的是自己的众多面向。在这部电影中,我看见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命,相反,另类,对话与融合。于我的内在而言,分别镜映的是两个不同的部分,其中一个是一直被自己排斥,认为没有价值,是低劣的。而才华,恰恰也在这样的自我诋毁中,被埋藏了。

我们最不喜欢的自己的部分,恰恰隐藏了自己最大的光芒。

尤其喜欢的是片中的对话,双方各有坚持,在和解的过程中,逐渐完整。

最为欣赏的是这部影片没有“非黑即白的观念”,而在这不同的信念的交织中,呈现真实而复杂的人性。

我也喜爱这片子的结尾,并不是一味的为了目标而失去自己的界限与疆土,在说出拒绝的时刻,是完整而有力量的,是回到自己的坚实之地。

这是一次旅程,出发,最后回到自己,就如同一次内心的探索之旅。或许我们不明白为何自己要出发,要寻找的,到到达的是哪里。最后,总是会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让自己完成。

虽说这不是好莱坞的英雄之旅的明显烙印,但也蕴含了类似的命运线条。

人类的文明就像是小小自身的缩影,无论是体验在文学、诗歌、电影,或其他美好事物中,一切都是自身在外界的投影。我们无法创造出自身体验之外的艺术,我们也无法感受到不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刻。

如果我们自身不具备神性,也无法祈祷或对于更大的存在有着呼应。


碎碎念:

就如同两位我最欣赏的“美好产品创造者”,乔布斯与张小龙,他们对于人的内心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创造出这个时代或超越这个时代的产品。

我记得乔布斯传记里有一句:“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张小龙在新年的演说中也提到:“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他说话。“

在这两年的后现代心理学学习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一个“产品”就好像是一个人,而不是冰冷的数据。

《绿皮书》这部电影,或许每个人都会看到不一样的,属于他自己的体悟。这是今年我最爱的影片,温暖、开放、轻松、有力量。推荐给你。

ps:最近一直想去看复联4,但却迟迟未能行动,因为我知道,看完之后,我只是为自己的视网膜增加了很多漂亮的烟花。(在我发这篇的时候,我已经看了妇联4,比1、2、3都好看,挺有深度的作品,倒是让我感叹自己的偏见和限制信念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