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桃苑内刊读书阅读·修行

《罪与罚》(第一章第一部分)阅读梳理

2018-06-17  本文已影响535人  一冬清冷

一、作者简介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纪俄罗斯文坛最伟大的小说大师之一;全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矛盾、最伟大的小说巨匠之一;代表作品:《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死屋手记》、《白痴》等。

【了解的意图】作者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作品都离不开作者以及他的经历。作品风格和作家的生活经历有效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知人论世”。

二、译本的问题

查阅到的译本:

1946年,《罪与罚》,韦丛芜译,文光书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1979年,《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罪与罚》,朱海观、王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1992年,《罪与罚》,陈美娟译,开明出版社

1993年,《罪与罚》,非琴译,译林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罪与罚》,臧仲伦译,湖南文艺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7)

1996年,《罪与罚》,汤毓强、陈浣萍译,花城出版社

1997年,《罪与罚》,张铁夫译,南方出版社

1998年,《罪与罚》,石国雄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9年,《罪与罚》,汝龙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年,《罪与罚》,志刚译,哈尔滨出版社

2000年,《罪与罚》,曹国维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3年,《罪与罚》,华爱丽、刘静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4年,《罪与罚》,王义杰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罪与罚》,曾思艺、朱宪生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罪与罚》,蔡万旺译,广州出版社

2008年,《罪与罚》,文良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0年,《罪与罚》,力冈、袁亚楠译,白春仁校,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0年,《罪与罚》,历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本选择注意的事项】

1、出版社的选择:外国文学作品,选上海译文出版社,或人民文学出版社,或译林出版社。

2、译者的选择:权威翻译家,比如徐迟译《瓦尔登湖》,杨绛译《堂吉诃德》等。

其实,徐迟译文也会出现错误:

【例】……有些人则问我有什么吃的;我是否感到寂寞;我害怕吗,等等。另一些人还好奇得很,想知道我的哪一部分收入捐给了慈善事业了。还有一些人,家大口阔,想知道我赡养了多少个贫儿。所以这本书在答复这一类问题时,请对我并无特殊兴趣的读者给以谅解。

——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中国宇航出版社,第1页。

【英语原文】…Some have asked what I got to eat ; if Idid not feel lonesome ; if I was not afraid ; and the like . Others have beencurious to learn what portion of my income I devoted to charitable purposes ;and some , who have large families , how many poor children Imaintained. I will therefore ask those of readers whofeel no particular interest in me to pardon me if I undertake to answer some ofthese questions in this book.

【结论】赡养:所谓赡养,主要是指儿女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费用的行为,即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给予物质上的合理要求。所以徐迟译文此处用错了,可以改为“抚养”。大师也会出现错误,我们更要注意选择好的译本。

【了解译本的意图】对于整本书首先要确定版本的问题,尤其外国文学作品,版本更是重要,因为翻译者的问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自身阅读情况。

我手里的译本:非琴译《罪与罚》,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

三、第一章第一部分阅读梳理

(一)阅读梳理

1、采用传统的“小说三要素”的方式梳理:

(1)人物:本部分出现的人物——拉斯柯尔尼科夫、阿廖娜·伊凡诺夫娜

【备注】拉斯柯尔尼科夫:小说的主人公。身份是一个穷苦的法律系的大学生,但因学费问题,被迫退学住在自己租的房子里。

阿廖娜·伊凡诺夫娜: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个人后来在第一章第七部分被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

(2)情节:这部分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典当,即拉斯柯尔尼科夫去阿廖娜·伊凡诺夫娜那里典当自己的旧银表;顺便了解了她家里的布局情况,为后来杀人(用斧子)做好铺垫。

(3)环境:

①主人公的居住环境:“C胡同的二房东租来的那间斗室”;

②彼得堡的环境:

“热得可怕,……夏天的特殊臭气”——环境恶劣,突出沙皇统治的弊病;

街上各类市民麇集——各阶层的人,反应其生活的窘困,暗指沙皇统治给人民带来的疾苦。

2、采用“当代叙事学”理论:即小说分为两个层次——故事story和话语蕴借discourse。

(1)故事:这一部分同“情节”处是一样的——典当。

(2)话语蕴借:

【例】七月初,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傍晚时分,有个年轻人走出他在C胡同的二房东租来的那间斗室,来到街上,然后慢腾腾地,仿佛踌躇不决地往K桥走去。——非琴 译本《罪与罚》,上海文艺出版社。

我们可以读出以下问题:

①环境——热。这也为后来杀人做好环境上的铺垫;

②主人公的生活状态——穷。租房,且为“斗室”,居住条件之差——这也是他后来杀人的动机之一——“饥寒起盗心”许是有道理。

③心情——用环境来写心情,犹豫不决,因为他在策划着“杀人”。

④盘剥——“二房东”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而这些都需细细品读,大师的杰作就是这样。其实中国很多作品也有这样的“曲笔”的表达方法:

【例1】古诗里也有这种写法: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没写风,却从几种事物的表现写出风经过的状态。

【例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段文字虽没写到月光,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月色。

用司空图的话说,这种写法就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二)本部分人物形象分析

1、拉斯柯尔尼科夫

①穷:

A.物质生活:

a.居住条件——斗室;

b.吃穿用度——吃:房东供给,但几天没吃(欠费);穿:衣衫褴褛;戴:帽子破旧。

②清高:要自尊——怕被房东看见,向他要钱,内心还是有着自尊;在街上走的时候也表现出来。

③谨慎:典当时,他认真观察阿廖娜的家的布局,为后来杀人做准备。

2、阿廖娜·伊凡诺夫娜

①精明:从门缝看来典当的人;

②苛刻、奸诈:对于要典当的银表,仔细估价,不肯轻易多给典当的人一分。

从这两个人物可以看出人性的问题。

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欲望是人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属性。在自然属性中,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人生而如一张白纸;在社会属性中,人性会因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而在不同的情境下,善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四、本部分的断想

1、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贫穷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确很穷。物质上的贫穷,使得他心理上出现扭曲。所以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的境况致使他想做一件非凡的事情,也就是后来的杀人,犯了罪。可见在那个沙皇禁锢式的统治时期,人民的心理都是不正常的——扭曲、仇富——想要通过杀人,以维系人间所谓的贫富的平衡。但这只是枉然。

2、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的贫穷

阿廖娜的贫穷是精神上的贫穷。虽然,她靠着别人到她那典当赚得很多钱,但是她穿着、用度都表现得很一般,让人感觉她根本就没有钱。这似乎有些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本来不穷,可是硬装出很穷。如果阿廖娜对待典当的人稍稍宽容,给他们再多点儿的钱,也许她不会招致杀身之祸。可见,精神上的贫穷匮乏更是彰显出她人性的低劣并招致杀身之祸。

3、现实与人性

小说第一部分第一节通过这样一个典当的环节慢慢展开。这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人的生活状态,碌碌无为且很庸常而艰辛地过着苦日子。在这种状态下,人性很难表现出正常状态。当然,人性或是低劣,或是高贵,也仅仅是一念的事情,正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