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智随想录心情随笔菲律宾工作生活旅游

学智随想-“小年儿”-感恩我的父亲

2018-02-08  本文已影响551人  孙学智Steve

2018年2月8日 学智随想-“小年儿”随想-感恩我的父亲

1996年父亲和同事们与“彭妈妈”合影

浅层次睡眠时梦到在一片森林里到处都是叽叽喳喳的鸟鸣,原来是手机APP提示音声声不绝,我竟然被吵醒了,睁眼一看原来是各种腊月二十三的群发信息,因为都是一些放之四海给谁看都行的内容,无指向性。但既然收到那么多,回还是不回?回什么?不回会不会不礼貌?带着这些问题,我在阳台上看看大海,突然觉得回信息我也可以用群发,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办的,也无甚指向性,又一想我真正应该有指向性的回复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我的父母。

当我在异国他乡,很多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事情已经进入正轨,不再慌乱,不再迷茫,而这种由乱到序是自己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到底从何而来,我觉得其实90%归功于我父母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源头在于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

我爸从医50周年画册上的照片截取

有些人觉得我很了不起,原因不是我成就有多大,而是我敢于不断突破自我,敢于一次一次得向自己已经定型的生活发起挑战,敢于打破一些常人认为的思想上的藩篱,并且敢于身体力行的实践。是,这是我的特点。但是同样这也是我父亲的特点。

我现在想想我父亲其实是个很可爱的人,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可爱的老头了。他有他自己一套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方法论。为了上学、参军他数次改名,原因就是过去那个年代没有大数据技术,基本上就是人情社会的社会主义版本。我父亲上学时候学习成绩好,经常跳级,当然也有没跳上去又降级的时候,这样就导致他年龄比很多同学岁数都小,当然12岁就参加红军的那也是记为工龄的,所以年龄不是问题,但是一个小学上5年,您上三年,那怎么可以呢。那么再往上上就卡住了,卡住怎么办换地方上学,毕业证是真的,年龄也是真的,换个名字换个地方,这些不能解释的问题就可以解释为合理了。大学毕业当兵,按当时规定农村独生子女不许参军(我认为这很人性化确实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即使你有理想,也不行,咋办继续改名字,那就跟以前的家庭出身的事情看起来关系不大了。到陕西某连队卫生所里当个医生,闲的难受,拉起了胡琴,据说已经拉成调了,休闲的日子也结束了。一纸调令进北京301医院进修,我爸说,那时候谁知道能留在北京呀,让进修就是让学习,学习完了还得回去,一般人可能因为这个现实问题,就混呗,镶金边呗,我爸觉得自己知识不够,底子太薄,又是农村出来的啥世面也没见过,待人接物也不怎么会,那就剩读书了,因为这个既不得罪人也对自己有好处,无非就是枯燥呗,那总比拉胡琴那种闲的蛋疼的行为要好很多吧,起码自己有事做,没闲着。所以同样的一段时间内,“枯燥”与“闲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枯燥”就是做同一件事,好没意思的事,而“闲着”就是没事干,想这想那,这就如同老子所说的“无为”,无为一般人看起来就是什么都不做,老子那句话其实核心含义叫“为无为”,起就是做的时候又闲着的理想,核心行动不是不做,而是做。做的很枯燥咋办,思想里终极目标是“闲着”,这样就等于行动纲领了,如同习主席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也就是幸福是最终目标,行动是过程是奋斗,而“奋”是形容“斗”的努力程度,而“斗”就是达到幸福前的过程动作,而且是那种针尖对麦芒式的挑战。当然我爸当时不可能懂这些,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悟性,教不来的。

自己设定的目标,从而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或者说克服自己的惰性,敢于面对困难,不违背现行法律及社会常理灵活的操作手段,自己与所处环境相融合来逐步实现自己的大目标分解后的一个个小目标,逐个攻破,自然离自己的预设值会越来越近,至少是不会太远。我现在具有的特点与我父亲其实是高度一致的,我不知道我爷爷是否也是这样,但我至少认为这是我父亲基因加教育的结果。

2017年4月 我父母到马尼拉来看儿子

当然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父亲的学历问题受到时代限制以致于无法突破,怹35岁考研,各种奇葩原因未通过,但是第二年就超龄不让考了,那就真没办法了。30岁开始学英语,因为以前只学过俄语,但是图书馆的里的本专业的中文书及杂志过刊已经全部看完,再看没得看了,只能看英文的,但是一个字母都不认识,一句都不会,到处找人请教,借电唱机(留声机的后代版本),唱盘,学英语,最后能翻译一些专业的东西了,再找老师给看给改,慢慢还能发到刊物上,而就算学业是哑巴英语,直到他45岁时候有机会出国进修,这才算正经用上,去的国家是意大利,英语当时在该国语言序列里只能算第三或者第四语种。但怹还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如同20多岁时来北京一样的思想,总之还得回去,那现在到底是“闲着”耗时间,还是“枯燥”地学习,因为进修还不是现在的拿学位的方式,所以混日子也不是不可以,因为没有结果要求,有的就是时间要求,据我所知那些不怎么学习,“闲着”的到处跟中国人吃喝的人,没有几个现在还工作如我父亲般还能赚钱养家。

家里一直在讲读书有用论,但是至于有什么用,当时问当时答不出来,反正就俩字“有用”,这个概念过去对于我一个思维太宽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扯淡,因为“有用”是纵向的结果,不适合横向思维的人。而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父母能跟子女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都还在发展中。我上学时我父母还在工作,问那上学为了啥,答为了工作,问工作为了啥,答赚钱,问赚钱为了啥,答为了更好的生活,问那更好的生活是啥?完了,卡住了,就变成简单粗暴的结束语“该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看书去,上面都写着呢”。其实当时我真是没看出书中的“黄金屋”,但倒看到了点“颜如玉”。

父亲其实没有正经教过我怎么读书,或者说书该怎么读。他自己会,但是仅限于医学专业书,他看的懂呀,换个角度就是他会精读,但是不会泛读,而小孩子看书自然是泛读,哪有精读的读物,这种书籍到现在在中国都不常见,国外倒是很多,就是如果小孩子在读书过程中对某一方面有了一些兴趣就有继续再深入一点的读物可读,再深一点还有,是有层次的,我在国外买了一些这类图书,未来会详细参详之,用以教育孩子。

我对自己的学历一直不满意的原因,也来源于我父亲,他说你看要是有学历,就能如何如何,这套话小时候我早听腻了,但我理解不了,我认为字我认识,书我也没少读,学历学位有啥意思,因为都得考试,我最烦考试,最不烦“海喷”,要是让我考试,我根本就不会看考试大纲,我认为一本教材里的什么都重要,那考试就完蛋了,因为一点点复习时间不足以让我吃透所有内容,那成绩自然也好不了,因为根本不懂考试是学生与出题人之间的一种博弈,更不知道书里还有了解与精通的区别,这是泛读的人的常见病。在社会上工作了十多年,见到了很多事,经历了很多事,突然让我觉得我好像已经人生定型了,打工打过了8年,创业自己干干了8年,然后还干啥,因为打工已经不行了(比老板经验还丰富的员工是根本没法管的),创业又处于高度紧张中,而且朝不保夕,赚钱时看什么都便宜,发工资时看员工都是夺命无常。如此再往下路没有了,人生进入高度迷茫期(我相信很多人根本不理解这句话,但没关系慢慢经历一定有)。要想打开路,让自己从这个羊肠小道上出来,就要充分考虑社会整体对人的认知,比如这个社会充斥着读书无用论,但是用人单位的衡量标准就是学历学位学校,因为没有办法通过一个人的履历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又不能进来先试试呗,这样会给单位造成极大的机会成本不可控的问题。因此读书解决学历学位问题是一种有效手段,解决最基本的社会初级认知问题。前一段有个骗子,伪造清华大学学历,然后在职场上混的风生水起,为啥,无他现已社会初级认知录用,然后再看能力,而那位老兄人情练达,居然四五个公司都没有发现他的真实水平。直到后来才被举报诈骗而被捕,但那位老兄在庭审上依然自我辩白说“我有在大型公司当领导的能力,但我没有学历会进不去,因此而造假”。姑且不考虑这个人人品如何,我们就看这个现实问题,很多人不也都如此吗?只不过没有学历而已。所以学历学位在当下社会是一块敲门砖,而这块砖越大越重,砸开门的几率就越大,能砸的门就越多,路就宽了。

2017年4月 父母在马尼拉海洋公园合影留念

这一点我父亲并没有跟我说,因为他几乎一辈子在一个单位,没有涉及过敲门的问题,所以他解释不了。但我用自己的经历悟出来,再结合我父亲以往说过的那些“个人体会”(怹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我决定考研。幸运的是,现在已经没有考研年龄限制了,2012年考研比基本线差40分,2013年再考多了10几分,此时我已经35岁零9个月了。而当我正式上学时,我们班里最大的同学已经50多了,我居然是还没到班里的平均年龄。当2016年我毕业时整整38岁零4个月,在我们家及父母家族中我已经晋升为学历最高的人。而我继续读博就是我认为既然这次改变人生决定找更宽的路,那就一次性解决问题,遂出国读博。插个曲为啥不在国内读博,因为我父亲45岁出国,回国后对小时候我(时年11岁)讲过外面的世界并不精彩,但是有很多不一样,去体会不一样的人生,才会懂得更多。而我现在跟很多我的学生讲,出国读书是回炉重造。如果觉得人生不如意,那是没想明白,如果觉得想明白了,还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是不能做到完全颠覆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直接破后而立才能真正清明,所以我把这个过程叫“回炉”。当然如果是有钱人,也不用在国外刷碗打零工,不用为了几块当地货币左算右算,算价差、算汇率,那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出不出国都不会影响他们什么,也就是他们从小就跟你站的不是一条起跑线,但是对于人生而言,他依然做不到言传身教,对整个家族长效发展是不利的,所以中国老话说“富不过三代”,败笔就在第二代上。而国外真正的贵族学校,那真是花钱受罪,花大价钱进去,做苦工,比军队还严格的作息时间,毫无自己的空间与时间,其实也是有必要的。

对于父亲的爱其实一时半会儿,三五千字实在是不能完全说清楚,我也的慢慢梳理,以及我的思想还需要逐步的完善。但是我认为,现在我能理解到的这些东西,恐怕很多人还没有理解,没关系岁月是一天天的,经历和阅历也是随着时间增长的,大概明白的时候父母也老了,老话儿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觉得这句话也没错,但不完全,人生的阅历决定了是否能够真正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而有时候不完全与“养儿”有关,但“养儿”也是一种人生阅历,因为随时会发现父母教育自己那一套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好使”的,但别的方法也不会呀,按照自己成人的标准打造自己的下一代,也许是最安全有效的办法,但也有就限制住了整个家族发展轨迹,形成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样一种既定的社会阶层,也就很难形成孩子能够成“龙”的结果,而仅仅停留在“望子成龙”的期许或者愿景阶段。

父亲的爱是如山的,但山太大太重,儿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早期是很难融洽,因为俩人都不会表达爱这个概念。这需要时间,需要儿子自己的悟性与阅历,需要父亲默默地从严格要求转到认可儿子一个心理变化过程,然后才能真正做到父子之间的默契。

小年儿了,祝我父母身体康泰,万事如意。儿子在异国他乡惦记您们。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既然决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就可以远游,但根还在家里,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家、有国的中国人。

也祝所有看过此文的朋友们,善待自己的父母,如果一时还做不到,没关系,慢慢来。但要想清楚前因后果,给自己适当增加压力,使自己变强,力争做到“子能养,亲也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