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之后(74)
不过,真正到了大学之后,孩子一定会发现,自己不但没有解放,反而是进入到更为复杂的竞争之中。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每天要想的事情还相对简单,一心就是考个好成绩;但到了大学阶段,在成绩之外,学生们还要思考自己未来究竟要从事怎样的工作,再往大点说,要形成怎样的价值观,成为怎样的人。
高中像什么呢?它更像是一场长跑,目标已经定好了,大家每天在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往前跑,一道题一道题地做,一分一分地提高,最后看谁的成绩更高,谁就能有更好的出路,这个逻辑是非常简单、直接的。
但大学不是长跑,用作者的话来讲,大学是迷宫。第一层意思是,在大学期间,学生会面临无数个需要进行选择的分叉口。第二层意思是,大学的出口不止一个。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可以选择读研、工作,可以选择去体制内、体制外,甚至还可以创业。
在大学这个开放的迷宫中,大学生有两种不同典型模式,一个是目标掌控模式,另一个是直觉依赖模式。前者强调目标清晰,并且积极付诸实践;后者则通常依靠高中时形成的思维惯性,缺少明确的计划。
学生们内化的信念驱动力有高有低,又区分了两种大学生:“高价值信念”和“低价值信念”。这样一来,在最终找工作时,就形成了四种学生:自主驱动者、机会主义者、价值顺从者、迷失无从者。
从深层次看,大学生的出路分化,其实是由两个因素来决定的。一方面,学生是否拥有明确的、内在的价值观念,并驱动了自洽的、清晰的目标。另一方面,能否通过自己的理性,去掌控和达成这个目标。
如果说家庭本位的传统观念代表了中国哲学中的“小我”,那么,追求崇高的学校话语,代表的则是我们常说的“大我”。
在家庭和学校之外,还有第三种价值取向,为了个人趣味和自我表达而工作。作者认为,与家庭和学校不同,这种价值取向,暗含着弥漫在整个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气氛。
最后,作者讲到出身劣势家庭的学生如何才能在大学里获得成功。作者首先梳理了他们经常遇到的两个困境,文化脱嵌和文化迷失。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又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也就是自我的悦纳、突破和书写。
![](https://img.haomeiwen.com/i25108926/3715ce34acbec7c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