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 阅读记录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1
心灵达到了空明虚无的境界,就会拥有清净自守的状态。虚从无中而来,知无而守净。
在万物蓬勃生长时,我以虚静之心观察万物生死循环的规律。不急不躁,知静而守本心。
天下万物,都要返回到它最本初的状态,这种回归叫做“静”,”静“即是复归本真状态。
回归本真都是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能够认识明了这种自然规律,就叫做“明”。
如果不明白这种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灾祸。
如果明白这种规律,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够大公无私,能够大公无私,就可为王,王自然会遵循自然法则,遵循自然规律,则必然符合天道,符合天道就能长久,终身就没有危险。
2
都在说,致虚守静,才能够体会认识到“道”。虚从无中而来,笃为纯粹,纯粹的静和纯粹的净,皆是从知无中而来。虚不是空虚的虚,是知有从无中来,而知事物的本质本来就是“无”中而来。有时候觉得太过的强调无的重要性,有点太过执念的去追求“知无”的一个状态。但是对于“无”的感受,恰恰是从每一个“有”当中去体验去感知去发现到的。
从以前上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总是在强调一句话,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就是把自己的主观“欲望”放在一边,认真的以一个“空”的状态去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行为和潜意识的语言是不会欺骗人的。行为所形成的结果和潜意识的语言都是没有办法去时时刻刻控制的。
为什么说人都要回归到本真,一切的掩饰和面具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脱落。回归到它原本的样子,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的。
那么作用到我们自己的身上,就要意识到“无”生万物的这个本质。所有的0并不代表什么都没有,而是代表着拥有无限的可能。静心下来去感知自己心里的那个0,去认知那个0,行动起来由0到1的一个过程,再由1到无穷。
3
如何做出对自己来说正确的选择,抛去所有的私欲之后,在“知无”之后,刚开始心里会有一个非常空的状态,就仿佛万物的运行,生死,周转的上帝视角,就一刻一刻的呈现出来。那个时候就是知道万物到最后都会从无到有,在从有回归到无。
那是一个非常平静祥和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之后,就拥有了本真的“我自己”。就会思考自己的存在需要拥有自己的意义,需要用心里的无去创造有,去经历,去体验各种各样的“有”。感谢生命的伟大和各种各样看似渺小又可爱的奇迹。
我以前,一直在探寻什么是自然的规律,为什么总是在强调自然的规律。看过一个解释,就是以前是农耕社会,非常的靠天地吃饭。后来看了心理学,知道人类社会也有人类社会的规律,但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包含在自然规律之中,即使是脱离的农耕社会,人类依旧与天和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都说接近大自然会使人觉得非常的舒服,会叫做回归大自然,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够把人类和大自然完全的脱离开来。
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剥夺就是对“生命”力量的夺取和压榨。而自然规律是生命力量是生生不息的,一处湮灭就会有另一处出现生命的光彩。
4
自然系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就象征着我们的行为应该像自然系统一样,不断的关联生命。做到大公无私的状态,就能够尊重世间的所有形态,包容和认知这是“很正常”的包容心态。所有的起都有落的时候,而所有的落,也会都有起的时候,要跟自己过去的时刻和经历相对比。就像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眼中的我们自己是长什么样子的,因为别人眼里我们的样子是经过很多的参照物进行对比所得出来的数值,而我们自己所能知道的,就是我们知道自己的长什么样子的。跟过去的我们自己相比,我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做符合天道的事情,什么是符合天道的事情,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