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读书计划之2023年精读作家(7)熊逸《少有人看见的美》

2023-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Chosing_春幸

大家好!

今天阅读熊逸老师的第六本作品《少有人看见的美》,这是熊逸首部艺术作品,运用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复合展示艺术作品背后所隐秘包含的深刻文化意义。在《少有人看见的美》这本以绘画为主题的书里,作者以强烈的个人视角为切入点,从思想角度解读艺术名作,进而剖析伟大艺术作品背后指涉的社会问题,从而让艺术在社会学和哲学的维度更增添了新知色彩。

2、阅读难度:3颗星

这是一本相对通俗的艺术美术随笔,熊逸老师精通史学,对美学艺术也有很好的修为。它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学术读物,它无意引起任何感动,只希望激发一点思考。

如果你恰恰和作者一样,也是一个对智力趣味情有独钟的人,并且对美术史怀有几分兴趣的话,那么你就是这本书所要寻找的读者。当然通俗是相对于熊逸其他作品而言的,认真研究起来这本书中涉及诸多艺术界名家名流的作品,着实让人开眼界。

3、精彩段落:

①理性趣味的读画者

一个人的欣赏趣味总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都是令人欣悦的。

我在少年时代喜爱过的音乐,在今天听来几乎通通觉得俗不可耐;任何怀旧的情绪,都不足以使我耐下性子将任何一首曾经陪伴青春的歌曲听完。书籍更甚,那些曾被我深深叹服的神作啊,竟然接二连三地褪去光环,甚至于某些时候,我简直羞于承认自己迷恋过这本或那本书。

文学青年在上了一些年纪以后,在阅读量上有了质的飞跃以后,欣赏趣味自然会和以前不同——以我的观察,很多人都会从感性审美转入理性审美,兴趣点从文学转向史学和哲学等等,所以他们在成熟之后写出的作品也往往因为缺乏感性色彩,兴趣点和普通读者不再能够产生共鸣而失去了以前的很多读者。

曾经如此打动过我的凡·高以及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凡·高传》,高更以及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写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那些人生与画作中的种种不可理喻却感人至深的疯狂,它们都是曾在我少年心怀里投下的巨石。而巨石投在青春的那一瞬所激起的磅礴巨浪,终于幸或不幸地,在岁月的推移流转里减弱为似有还无的涟漪。而今的我,的确更偏爱那些潜藏着理性趣味的作品了,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美术,概莫能外。

我不是从艺术角度,而是从思想角度切入的。如果把一幅名画比喻为露在海面之上的冰山一角的话,那么海面就是画家本人以及画家所生活的那个社会,而冰山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庞大身躯,亦即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等伟大哲人无声浸润于社会与艺术之内的诸般奇异哲思,才是令我兴趣盎然并在这本书里着力描摹与分析的东西。

②灵魂有重量么?

所有的活物都是身体与灵魂的结合:植物有植物的灵魂,动物有动物的灵魂,人有人的灵魂——这不仅是古希腊人的看法,还是基督教神学的正统教义。具体说来,灵魂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三种:生长性的或植物性的(vegetative)灵魂为一切生物所共有,感性的(sensitive)灵魂为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理性的(rational)灵魂为人类所独有。

柏拉图相信肉身会朽灭,灵魂会轮回,一生积德行善的人死后还会转生在自己星球的幸福世界里,若是作恶就会转生为女人(这与早期佛教的轮回理论如出一辙——女人在古代的地位无论何处都是低下的),罪大恶极者和愚顽不灵的人会转生为野兽。那么,我们的灵魂有没有机会飞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呢?

我们遇到的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起来:灵魂不但有重量,还有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哲学家和神学家都这么看,假如把他们之间的争辩汇集起来,一个人一辈子恐怕也消化不完。

在古代希腊人的神话体系里,无影无形的命运才是最强悍的角色,就连诸神都无法逃出命运的轨道,何况凡人。所以宙斯听雅典娜提到命运,立即压制住对赫克托耳的怜悯之心,但为了使这场战斗尽快有个结果,作为奥林匹斯的主神,他总还是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干涉一下的。于是,“当他们一逃一追第四次来到泉边,/天父取出他的那杆黄金天秤,/把两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一个属阿基(喀)琉斯,一个属驯马的赫克托尔(耳),/他提起秤杆中央,赫克托尔(耳)一侧下倾……”

③人类想造通天塔

假设人们真的建成了通天塔,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可想而知的是,宁录的权威也会随着塔的高度而达到通天之境。或许,人们的确躲避开了洪水的威胁,但那又如何呢?宁录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在消解了一个公共威胁之后必定还要宣传出其他的公共威胁,毕竟只有骇人的公共威胁的不断存续才是提高国家凝聚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个中道理就像那些缺乏信仰的哲人讥讽上帝的那样:上帝为了使人类依赖自己,故意创造了魔鬼,因为若没有魔鬼,人们便不会那么渴求上帝。

每个故事里都会出现一个叫作巴别会的颇有神秘色彩的组织。说它神秘,它其实只是大学里的一个最单纯不过的读书会,但似乎故事里的每一次谋杀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为了加入它,或者为了躲避它。

明明是读书会,会员们定期寻找某个宜人的场所读书并交流读书的感受,仅此而已,却偏偏取名为巴别会,真是太有自嘲和反讽的色彩了。

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其实并没有这般极端,任何一个凡人的身上都会交杂着幻想与实干,混搭着功利与理想,所以那些手把手教你设计人脉的恶俗读物会超级畅销,梦工厂编造出来的梦幻电影也会大行其道,而这两者的受众其实是高度重合的。在幻想世界里我们无所不能,为所欲为;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处心积虑,谦卑恭顺。一味耽于幻想会让我们无处容身,一味打拼名利会让我们面目可憎,这两种极端中的任何一端都不是我们乐于接受的状况。

公共语言又真的有那么通用吗?其实世界通用的语言至少自巴别塔倒塌之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了,一种沟通媒介哪怕通用性再强,也会时不时地制造出恼人的沟通障碍。语言,既使人凝聚,亦使人分裂。“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语言被变乱的人,彼此无法听懂。

4、春幸启发:

A:人生在世,也许最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就是妥协。

B:一个人如果从20岁开始妥协,那他就会妥协成一个混蛋。

卡尔维诺在《命运交叉的城堡》里如此做过悲哀的断言:“相信抉择的人只不过是个空想家……因为任何选择都有其反面,也就是放弃,所以在选择与放弃这两种行为之间也就没有区别。”选择某一样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可能,放弃就是妥协。

对于那些更有艺术气质,却不得不以艺术为生的人来说,妥协的悲哀从来都比常人更多,也更难忍受。我们都知道搞艺术的人总是有一点疯癫,从前我以为这是艺术气质中固有的天真成分的体现,现在我却开始怀疑这个结论,我相信这些艺术家一定是在“妥协——抗争——妥协”的反复挣扎里被生生逼疯的。

在金钱面前,艺术从来都没有一丁点的发言权。那时候我真想找到那位设计师,当面告诉他,认认真真地告诉他,我是多么欣赏他的设计,又是多么同情他的遭遇。对于那种不得不妥协的悲凉,我完全能够感同身受。

不妥协的艺术,只存在于设计稿上,却永远不会变成实物出现在现实世界里。

你如果不想妥协,就必须置身于一个自己能够把握每个细节的世界,亲身扮演上帝的角色。这绝不是什么崭新的念头,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那些第一流的艺术家早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也许在太阳底下,当真从来没有新鲜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