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荣|故乡的水 故乡的河
文/李小荣
人常说“金周至,银户县”,而我的故乡,正是外人所称道的金周至了。
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我从小便在外婆家居住,上学,直到初中二年级离开故乡与父母团聚,上学。外婆所在的青化乡(过去叫青化公社)位于县城的西部,与宝鸡市的眉县接壤。
我是七十年代生人,儿时的记忆里,我的故乡是一个人杰地灵,美丽富饶的地方,单从地里的庄稼你就可以看得出,除了北方土地上应该有的外,你想像不出来吧,我们那里还出产红皮甘蔗,还有水稻。
故乡的水是清澈而又甘甜的,你想像的出,我们那里地下水的丰富,家家户户都打的压水井,随便打个几米深,出来的水都是那么清澈、透亮。夏天里,喝几口刚压出来的井水,真的会凉透心脾。
说起水稻,我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故乡那里几十年前河道纵横,波光粼粼的景象。也许是离渭河不太远,也许是我们那里地下水太过丰富的缘故,从西宝公路往北到渭河南岸仅两三公里的距离,从南到北就有四五条河,我印象深的有“一河”、“二河”、“沙河”。“一河”“二河”,深不过一米,宽两三米,流速较慢,“沙河” 河道十几米宽,深处可达两米,距河道几十米开外,你都能听见“哗哗哗”湍急的流水声。河两岸栽了两排高大的杨树,风一吹,杨树叶子唰唰作响。河床上尽是石头、沙子,河水清澈见底,一眼望去,水里的石头、水草、小鱼、青蛙,一览无余。
我们曾在小河里捉鱼虾,捞螃蟹,采摘河岸上的野草莓,也曾在河里游泳、玩耍。
故乡的小河留给我的记忆是美好的,但也曾享受过几次惨痛的皮肉之苦。记得上小学四五年级时的暑假,有几次大中午趁长辈午睡之机,与同村的小伙伴跑到沙河里游泳,一个个光着身子,从桥上往水里跳,从河岸上往水里蹦,玩得好不惬意。回家后舅舅问是不是去游泳了,我一再否认。没曾想舅舅在我晒黑的胳膊上用指甲一划,几道白印就显现出来,加之同伴的家长一查,游泳之事就暴露无遗,为此可没少挨舅舅的打。后来听说了邻村有小孩子在沙河里游泳被淹死的消息,懵懵懂懂之间才感受到了长辈们的良苦用心。
工作后也经常回故乡,那里已经是大变样。现在的故乡依旧是那样美丽,过去家家户户的土坯房、瓦房现在被平房、楼房所取代,地里的农作物已所剩无几,除了少数的猕猴桃园外,大多种上了绿化树苗,时刻都是一片生机盎然。但我记忆里的压水井已大多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自来水,已经不是那么甘甜,“一河”“二河”已变成了两条小水渠,隐藏在杂草、野树之间,“沙河” 河道也窄了,水也不那么清了,失去了原来的气势,默默地向东流着。
故乡的水、故乡的河留给我的美好记忆,看来只能存在我的梦中了。
end
作者简介
李小荣,男,1971年4月生,1994年从警至今,现任渭南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治安大队民警。曾在人民公安报、西部法制报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通讯报道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