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碰碰车(5):钢笔与毛笔

2018-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冯晞零点有数

中西思维碰碰车(5):钢笔与毛笔

你好!欢迎收听《晞望未来》第79期。1000字说件事儿,5分钟音频说个理儿。我是未来商习院院长冯晞。

这期音频的重点是讲讲中西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钢笔与毛笔。了解钢笔与毛笔的文化传统差异可以帮你思考问题时用心又用脑。

问题思考:

还是先提个问题:你平常思考用心多还是用脑多呢?

场景描述:

最近听到朋友和儿子的一段对话。

朋友:儿子,老爸给你请了老师练练毛笔字。

儿子:为什么?现在钢笔、圆珠笔都很少用了。

朋友:听我的没错。钢笔是只笔,毛笔是文化,。

儿子:文化在哪里?

朋友:钢笔写的是字,用的是脑;毛笔写的是意,用的是心。

儿子:听不明白,不都是字吗?只不过大小粗细不一样。

场景分析:

这期音频的重点是从钢笔与毛笔看中西方思维的不同。我会从走心和走脑两个方面来谈谈。

先谈谈钢笔的走脑思维模式。西方人19世纪初发明了钢笔,具有独立性,无依赖之习。笔头由金属制成,书写起来圆滑、流畅、有弹性,广受欢迎。

钢笔的发明是科学的进步,是科技产品。西方注重对自然的研究,形成了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模式。科学有两大特征:怀疑与批判,在怀疑中进步,在批判中发展。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意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这是对科学认证的膜拜。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不难看出,西方人讲脑。

谈完钢笔的走脑思维再谈谈毛笔的走心思维。毛笔是中国传统的遗产,是文化产品,虽然悠久且高贵,但总得借助墨、纸、砚台才能成事,具有依赖性。我不确定毛笔的依赖性与中国人际关系中的依赖性之间有多大关联。毛笔的依赖让人用脑更用心,柔中显刚,挥洒自由。作品可超脱大气、可精致娟秀,让中国人脑中的无限能量浩然倾泻。

与西方人走脑思维模式不同,毛笔体现了中国人走心的思维模式。古人注重对人的研究导致了伦理和道德,从孔子的《论语》到老子的《道德经》再到孙子的《孙子兵法》可以看出,中国人讲心,向往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用心不同用脑。心即心灵,纤细而敏感,而不像用脑那么规则和理性。毛笔或许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明朝心学家、大师王阳追求人生境界的心学四诀就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每句话里都可以悟出心、性、理。他认为“理”全在人“心”,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掩的心,是天理;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就有了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的行动,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最后简要总结一下。 中国人讲心,西方人讲脑。中文带有心字的成语就有1000来条,西方语言可谓望尘莫及。 钢笔反映了西方人注重自然的理性逻辑思维模式,毛笔反映了中国人注重人心的伦理道德思维模式。中国人认为五官由心掌控,用好你的心,就是中国人的思维境界。

场景启思: 

中国人思维走心,心灵双全,心性相通。

西方人思维走脑,智理双全,心智相通。

《晞望未来》,与您有约;相约未来,创引未来!下次再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