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32:广为人知的好人,一般都不怎么好
《泰伯篇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至德”了。屡次把天下让给别人,老百姓却都不知道。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dǎn)父的长子。
古公亶父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
季历最小,却比两个哥哥都先结婚生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出生的时候据说有祥瑞,古公亶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
泰伯知道父亲的心思,但是按照周礼,长子继位,父亲去世后,他会继位。他不在,是老二虞仲继位,季历是第三顺位继承人,怎么也轮不到他。为了不让父亲破坏规矩,引起风波,他就和二弟商量出走,让国给三弟。
两人趁父亲生病的时候,谎称进山为父亲采药,就一去不复返,而且远远地走到家人找不到的地方。两个哥哥都失踪了,季历顺理顺利继位,之后再传给姬昌,这就是周文王。
泰伯和虞仲到了无锡,与当地土人生活在一起,并在这里创立了吴国。泰伯去世后无子,虞仲继位,之后的吴国君主,都是虞仲的子孙。
为什么孔子说泰伯是“至德”,不光是他为了大局让国,既不违背父亲的意愿,又不违背大的礼制规定(长子继承的秩序),于是宁愿折损自己的利益,最终让父亲如愿,同时在礼制上也说的过去。
这已经是非常厉害的德了,要知道后世为了争权夺利,弑父杀兄都屡见不鲜,能抵挡住权力的诱惑,才是真正有德之人,不被权力诱惑、不为权力限制。
就像华盛顿一样,当了两年总统,就回家种田去了,而且在任期内主动把三军的权力交给国会,这样的状态,可以说完全不把权力放在眼里。
而泰伯真正的德在于,他甚至不在乎别人来知道他、歌颂他。
有些人装出一副好人、有德之人的样子,也很辛苦,但他们追求的,是让别人知道、让别人赞扬所得到的名声名誉,或者说是后世的看法。这同样是一种私心私欲,只是不要权力,要名声,还是比不上泰伯,纯粹只是按礼来行事,没有半点自己的私心。
我们说为自己争取利益确实可以得到很多,但是,也会被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所限制:被名誉限制你就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端在那儿了,人家就都看着你,一露馅人设就崩塌了,就像很多明星一样,处处受限;被权力受限也是一样的,在位者就非常担心别人回来夺走他的位置,天天谋算,不得安宁,你说他能有安全感吗?这样的日子反正我是没任何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