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解码煮酒

第1篇 被网络异化的“怼”

2017-04-28  本文已影响60人  生姜乌梅
特朗普怼天怼地。

《合肥一市民购房遭遇延期交房 怒怼开发商》《打库尔德武装遭指责 土耳其外长暗怼美国》《怼天怼地的特朗普再出狠招》……这是近日活跃在网络新闻圈的标题。

再早以前,还有《梅姨获终身成就奖 川普发文怒怼》《陈羽凡白百何又被离婚 爆粗怼造谣者》(“被”与“造谣”现在看来很醒脑)等。

使用百度搜索,你会发现,将“怼”(读作duì)搁在标题里的新闻,多达27500篇(今年1月10日的统计数据是7680篇,增幅258%),连《人民日报》海外版都发文曰《朝鲜半岛局势:隔空互怼,对谁都没有好处》。而内容中含有“怼”字的新闻,更是达到38.9万篇的惊人数字(绝大部分是高度重复)。

那么,“怼”这个沉寂于故纸堆数十年,又突然点击率爆增的字,倒底是什么含义?

网络民间语文家纷纷跳出来答疑,诸如“对着干”“收拾(打、骂、批评)”等等。

还有河南的民俗学者给出专业意见,说“怼”是舞阳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属于万能动词,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只要和动作有关的词,如吃、喝、拿、打、干、弄、揍、抓等动词,均可用“怼”代替。随着“怼”在网络窜红,其万能动词的属性已经全国通行。

从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到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怼”的释义都是“怨恨”,前文罗列之解释,均未有涉及。

但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网络语文“厌旧喜新”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约定就会俗成。可以预见,“怼”将和“囧”一道,成为“返果为因”的官方常用字

“怼”的造字,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小篆写作“懟”。现代汉字简化时,“對”根据元朝抄本通俗小说简化为“对”,“懟”因此类推简化作“怼”。

“怼”由“对”和“心”组合而成,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

所谓会意字,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依据事理组合而成一个具有新意义的字。

“对”的本义是应答,早期司法审问中,罪犯的答辞亦称“对”。“心”的本义是心脏,而“心之官则思”(这是孟子的话,他认为心脏的功能是思维),所以,“心”代表了思想和感情。

罪犯在受审之时的供述,自然不会褒辞誉美,其内心之情感,难免惊惧怨愤交加,故而,“怼”的本义就是怨恨

1889年之前广州官衙里的审讯。那时刑讯是公堂常见现象。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曾在国外流亡19年,回国后,按功绩封赏追随他的属下,却漏赏了介之推。

介之推的母亲劝他:“盍(读作hé)亦求之?以死谁怼?”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不去主动跑官要官,就这样憋屈死了,能怨恨谁?

但介之推不愿意这样做,他认为重耳能够回国做国君,是上天的安排,追随其流亡的人不能厚着脸皮,“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去接受封赏,更遑论去伸手讨要,于是侍奉母亲隐居绵山。

母子间的私语,谁能围观,谁又去专门记录?更不会有媒体记者专程采访当事人。所以,这番对答是《左传》作者“笔补造化,代为传神”,以此衬托人物形象。

后来,有人为介之推的遭遇抱不平,晋文公就以绵上(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其实,重耳漏赏的绝不仅只有介之推,他的选择性遗忘时常发作,引发的不满情绪也就持续发酵,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的诞生。

民间传说,重耳得知介之推隐居绵山后,亲自去寻找,但介之推避而不见,于是重耳下令焚山,认为介之推看到危险,一定会逃下山。不料,介之推宁可选择抱在一棵柳树上死去。重耳下令,在介之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这当然不是真的。真实情况是,介之推在绵山隐居到死。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传说?我们仔细品读就会明白,传说里的重耳,表面上礼贤下士,实际上虚伪冷酷。试想,山火汹汹,谁能逃出生天?用焚山的手段求贤,更近于杀人灭口,这明显是重耳的高级黑杜撰的。所以,宋朝人黄庭坚作诗云:“士甘焚死不公侯。”

但问题的关键是,生死荣辱的主动权握在公侯手中,无论甘心不甘心,你只能做选择题。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