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文婚姻育儿

跨越一千公里,找到血脉相连的亲情

2017-08-28  本文已影响164人  心向暖
跨越一千公里,找到血脉相连的亲情

01

周六晚上,一家人正在餐厅吃饭,叮铃铃,电话响了起来。

“奶奶来电话了!”,正在吃饭的女儿,哒哒哒一溜小跑过去抓起电话,脆生生地喊了一声“奶奶”!,就开始听奶奶唠叨。我和S先生相视一笑,不用问,也知道电话那头的婆婆和女儿唠叨啥,无非是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之类。

果然,女儿开始咯咯地笑,"嗯,我知道啦。奶奶,天热一定记得吹空调啊(空调是8月初,我们回老家的第二天给老人装的),别舍不得花钱,没有了就给我爸妈要!”

哈哈,你听着祖孙俩的对话,是不是觉得这娘俩特别亲!可是你能想象,祖孙俩这是隔着一千多公里的对话吗?而且,十六岁的女儿,从小到大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半年!

跨越一千公里,亲情的维系当然不是靠天生自带,这其中,也包含了不少曲折的故事。

02

我生女儿之前,S先生因为中午不能回家,担心挺着大肚子的我买菜做饭不方便,提前两个月就将婆婆接了过来。可是在南方农村操劳了半生的婆婆,来到北方十分不适应,一是干燥的环境,让她感觉浑身不适。二是街上来往车辆的喧嚣,让寂静惯了的她睡不好觉。

呆了不到十天,婆婆就吵着让老公送她回去,可我眼看就要生了,她回去我怎么办呢?S先生千说万说,让老太太无论如何坚持到孩子满月。

许是心里一直揣着委屈吧,女儿的出生,婆婆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喜悦,倒是远在老家的公公,听说我生了女儿兴奋不已(S先生三兄弟,没有姐妹)。月子里,因为有母亲照顾我和女儿,婆婆也没怎么抱过孩子,甚至女儿一哭,她就烦躁,自己端了饭碗出去吃饭。出了满月,婆婆就急匆匆地走了,没有表现出对女儿多少的留恋。

说实话,对婆婆的表现我是失望的,心里对她也有一些成见:你就不能克服一下,帮帮我们吗?在我们孩子幼小,生活最难的时候,你没有帮我一把,到你老的时候,我又何来为你养老的动力呢?

因此,在女儿四岁之前,尽管S先生会提起回老家,我也是不支持的,一方面就是路途太远,怕把小孩子折腾坏了;另一方面,我心里始终有一个坎,对婆婆的做法无法释怀。

03

S先生的工作一直很忙,照顾女儿的重任,自然落到了我一个人的肩上。可我也只歇了5个月的产假,就匆匆上班了,因为经济窘迫,我要去给孩子挣奶粉钱。

我们找了一个年岁大点的阿姨帮着带孩子,平心而论,那个阿姨是很勤快和善的,只是不善言谈,言语不多。女儿会说话之前,她把孩子照顾得还不错,可是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我渐渐发现了问题。

有一天下午上班,我到楼下发现忘了带自行车钥匙,赶紧上楼去取。一开门,发现阿姨头上盖了个毛巾,正在假寐,女儿被放在床的里边,自己静静地玩小汽车,时不时自言自语,而阿姨竟然无动于衷!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天啊,我女儿受到的竟然是这样的看护。

三岁的时候,女儿上了幼儿园,我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阿姨反映,女儿不擅长和跟别的小朋友交流,脆弱,敏感,爱哭。

04

当时的我,还没有接触心理学,但是我已经知道,造成孩子这样的结果,一是因为看护女儿的阿姨不爱和孩子说话交流,孩子语言的潜能没有很好地开发;二是我们过于单纯的家庭环境,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后来,我读了儿童心理学的著作,有研究发现,早期的依赖关系及照料,影响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有安全依恋史的孩子,社会活动能力更强,因为早期的家庭关系,为有效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继而有为更广泛而复杂的同伴关系打下基础。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备受家人疼爱的4岁小女孩,却在与人交流中经常表现出抓人、咬人等暴力现象,追根溯源,是因为她的妈妈虽然很疼爱她,但却很少抱她,缺乏温暖怀抱的孩子,没有安全感,表现出对外界的攻击性。

想想当初的我不也是一样吗?每天上班,只有晚饭后能陪伴孩子,S先生经常出差,周末经常是我一个人带女儿。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外地,家里没有任何亲戚关系。尽管我经常带女儿到同学、朋友家串门,给孩子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可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交往,永远替代不了亲情。

记得有一次女儿问我:“妈妈,别的小朋友都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还有姑姑舅舅家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我为什么都没有?”。当时,我心里一阵难过,眼泪几乎流下来了:独自在外打拼的我们,不仅自己活得像个孤岛,竟然也没有能力给予孩子一个快乐温暖的童年。

我开始意识到,血脉亲情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能因为我个人的成见,就隔断孩子享有血脉亲情的权利。只有让孩子享受到更多家庭成员的关爱,她才能有能力去征服外面的世界,只有让孩子有更多的牵挂,她才能学会去衡量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血脉亲情,才是浇灌孩子幼小心灵的最佳给养。

05

想明白这些,我心中的一些块垒开始消解,对公婆的怨念也渐渐释怀。2005年的五一,女儿快四岁的时候,我们举家南下,开启了认祖归宗之旅。

那时还没有动车高铁,我们先坐火车奔波800公里到武汉,又几次倒车,辗转近300公里,来到老公的老家。

分别的时候还在襁褓中,转眼间就长成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姑娘,第一眼看到女儿,婆婆的眼里是无法抑制的惊喜,一把抱过女儿亲来亲去,要说,血缘这东西也真是稀奇,明明以前没有印象,女儿还是扎进了奶奶的怀里!

那次我们回老家,受到了空前的热烈欢迎,家里的亲戚轮流请我们吃饭,女儿被从这家抱到那家,一天天不在我们身上,竟然丝毫没有哭闹。临走时,热情的姑奶奶专程跨越长江来看我们,给女儿带来了一堆好吃的。

06

从老家回来,我就带着女儿,不时和老家的亲人通通电话,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叔叔阿姨,舅舅舅妈,也不时打来电话询问女儿的情况,同龄的孩子们和女儿通电话,QQ联络,女儿的世界有了亲人的关心问候,有了很多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后来,老家的亲人也不时过来,从他们的口中,我们打听老家的变化,了解亲人们的近况。女儿不再觉得孤独,她骄傲地向小伙伴炫耀自己有几个姑姑,几个叔叔,说起自己回老家受到的欢迎,她小小的心灵有了温暖的依靠,女儿渐渐开朗乐观起来。

亲情,因为联系的热络,变得更加亲密。

前几年,爷爷奶奶都主动要求,到我们家来过年,石家庄的小叔一家也会赶过来,家里一下子变得拥挤不堪。但我丝毫不会嫌弃家里的吵闹和混乱,我要求女儿主动给爷爷奶奶拿水果,盛饭,要求她照顾小叔家的妹妹。在这样的氛围中,女儿懂得了爱是给予和付出,懂得了主动去关心亲人,渐渐培养了她爱和被爱的能力。

后来的这些年,可能也是年纪大了,感觉孤单,爷爷奶奶对孙女的牵挂日益迫切,几乎每个周六,婆婆总要打电话来和女儿唠叨几句。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老太太,能说出来什么呢?可就是几句朴实的家常话,却让女儿心里有了牵挂,知道一千多公里外,还有和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想着她。

07

早在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就曾经指出过: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一分亲情,是非不必太明。是啊,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不是当事者,不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是非恩怨,谁又能说得清呢?只有彼此包容,亲情才能维系,亲人之间的爱,才能传递。

有时候我想,人生的幸福或许本来就是来自亲人的牵挂和牵绊。快乐有人分享才称之为快乐,烦恼有人抚慰才会得到消解。

这个浮躁和倍感压力的时代,每个人和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时间都很少,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中断亲人之间的血脉联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缺乏爱,缺乏理解和包容,而这些,只有和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才能给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