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写作第20期||最好的人生是深耕自己

刘海生转租了农家乐,稍作休整就和媳妇苏玲自驾到南方猫冬了。同龄人投来艳羡的目光,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年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刘海生的父母都是那个年代的支边青年,他最初的记忆就是煤矿,茫茫戈壁中唯一有生机的地方。哥哥们相继成家后,刘海生也初中毕业,他不想像哥哥们一样也在煤矿就业,就给父母提出:“给我一笔钱我学个技术,以后成家啥的都不用你们负担。”
在厨师学校短暂培训一年取得初级厨师证书,刘海生就被安排在机关食堂当大师傅,也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年近30岁才和本单位的大龄剩女走在一起,无论如何凭借自己的能力安家,父母也放心了。
后来机关食堂和招待所合并成宾馆,刘海生和另一个大师傅明确分工:刘海生主打热菜,另一个大师傅给凉菜把关。
好景不长,体制改革的春风吹到基层,宾馆实行租赁承包制,另一个大师傅胜出,此时,刘海生媳妇苏玲所在的食品厂被收购。
双重打击并没有把刘海生打倒,而是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一番考察,在学校门口租了三件民房开饭馆,薄利多销,炒菜、面食相结合。
苦苦熬了几年,手里终于有一部分积蓄。
本地美食城招标,刘海生精准把握时机,在中心地带租了两层小楼继续经营餐饮。
此时刘海生明白:在美食街想要生意兴隆,必须要有拿手菜。于是反复试验,刘海生开发出几款本地特色的菜品,取材也是固定的供应商。
随着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本地政府宣传的力度大,一度让中央电视台采访并对特色饮食做了报道,刘海生的餐厅榜上有名,旅游旺季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品尝。
生意人的眼光必定精准,刘海生又打起了本地土特产的注意:野菜被开发出几个单品,熏马肉也是一绝。
刚入冬就在库房晾风干肉、熏马肉,还特意用松塔子当底火,特有的香味增加了肉香,销路相当不错。
在美食街经营几年,刘海生买断了自己使用的店铺的经营权,第三年又把隔壁的那一套店面也买下出租。
传统美食受到挑战,刘海生又邀请朋友的烤肉店在自己店铺门口经营,而且免租金。
吃烤肉和啤酒是当地的习俗,刘海生的传统美食和烤肉相结合,互相带动,营业额大增。
经营餐厅是劳心劳力的工作,儿子大学毕业后无意经营餐厅,刘海生就把生意红火的餐厅租给了餐厅的大师傅,顺着政府树典型的东风在郊区建了一座农家乐。
农家乐私密性好,设施齐全,既能唱歌,还能住宿。每个包间盘了一处榻榻米,组团来的客人吃饱喝足就地住下。
最方便的就是谈生意的双方、或者宴请上级、亦或者亲人聚会,关上大门自成一体。
农家乐实行订餐制,老板也会根据大家的胃口随意搭配,本着光盘行动一般饭菜刚刚好。
本地冬天寒冷,农家乐春节前后三个月休息,刘海生夫妇难得休闲,自然会外出旅行。
经营生意的理念可谓渗透到骨髓:戴口罩那几年不方便经营生意的时间段,刘海生夫妇主动到政府部门餐厅帮忙,工作餐以牛羊肉为主,大师傅做汉餐水平有限,刘海生另外起灶做汉餐送到执勤人员的手里,让他们非常感动。
吃得好,执勤点上人员情绪稳定,这份情谊管理人员能忘记吗?
行驶好的时候,一些招待项目自然而然倾斜到刘海生的农家乐,收入自然是双份的。
儿子成家立业后,刘海生也到了退休的年龄,财富自由,不想让自己太累,于是顺利把农家乐出租,无官一身轻,夫妻两个开始规划自己的养老生活。
在本地已经住腻,媳妇提议:“要不咱们旅居,入冬出发,开春返回,一年一个地方。”夫妻俩一拍即合,说走就走。
一路走,一路游,这半生 的经历历历在目,夫妻两个感叹:要不是在餐饮行业深耕下来,哪有如今的风淡云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