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4
我们的恋爱关系保持了一年半,相处和谐,也有激情,当时我们都这样想,只要毕业,第一件事就是结婚。
后来因为她母亲的干涉,我们分手了。
80年代的中国,几乎一天一个样,对外开放的速度和进程在不断加速,因私出国的政策越来越松动。
她家确实还有一些根基,有个舅舅解放前去了香港,几十年来发展得不错,后来通过有关部门找到了他们一家,并且开始为她和几个姐姐哥哥办理国外留学或工作事宜。
这种事情,对她家人和她都是重大利好,肯定是积极主动配合。
她母亲也找我谈话,内容无外乎:一,毕业以后必须出国,这段感情可以保留;二,没有把握出去的话,这段感情应该放弃。
这对我来讲,几乎是没有选择,我虽然在校努力学习外语,也幻想能够出国留学,但绝无把握可言。
估计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会说,你家条件不是挺好的吗,让家里出钱,以后毕业出国留学。
这就是历史,那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那么几年,万元户在北京都算是新生事物,同期如果在美国留学读研究生,随便一个文科专业,每年学费就是大好几千美元,这还是最便宜的,而且还不包括在美国读书期间的“吃住住行用”等费用,这时候让我说,毕业有把握出国留学,基本就是胡说八道。
我心知肚明,除非有特别的费用来源,我们这些60后如果“自费”出国留学,难度非常大,况且即使是勉勉强强过去,和“洋插队”无异,或许也有苦尽甘来那一天,不过就是去外国受这份苦,基本也是痴人说梦,很不现实。
我对未来毕业的心理预期是,出国梦可以做,但绝不当真,就当时我的条件,如果毕业以后立足国内发展,优势会更多一些,应该算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
我根本不可能答复“珊”的母亲什么,按照我本人的个性,我只能实话实说,之后她的母亲就不让她和我约会了。
我给“珊”写了一封信,把情况告诉她。
其实她的压力也很大,我放寒假的时候,她从单位悄悄请假跑到我家,告诉我:她可以不出国。为表示她的坚定,她想和我一起过线,以示决心。
那时候的我,内心确实很矛盾也很纠结。从感情上看,经过一年半的恋爱,我们之间确实已经到了那个份上了,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比不上什么“罗密欧朱丽叶”、什么“梁山伯祝英台”,现实的感情应该是真实的,从理性的角度看,“珊”就是我期望的伴侣,在生活习惯上,应该是合拍的。
我当时确实很想冲动,真想和她即刻一步到位,完成既成事实。
我不知道很多女孩子从什么年代开始对这种事情开始“不在乎”的,但在那个年代,女孩子的贞洁、贞操还是很重要的,起码我和“珊”都看得很重,知道这一步迈出,就不可能再回头了。
不过,那时候我还是谨慎了一下,担心因此会引起和她家庭关系的复杂化,而且说实话,我还真没有做好任何思想准备,所以我们这一步终归还是没有迈出去。
当她母亲得知她利用工作时间跑到我家以后,算是真真地发火了,直接到工厂给她办理辞职手续,随后又和我母亲通电话,明确表示,不希望我们之间再有任何关系。
毕竟我们那时候都很听家长劝,既然人家态度如此坚决,我的父母也表态,如果对方家长如此反对,那就没有必要勉强了。
话说,从我们各自的客观条件看,勉强下去也确实没有可能。
我的初恋,就是这样被“棒打鸳鸯”了。
其实那时候我们这种情况实在算不上什么。很多夫妻,甚至都有了子女,为了出国,也有弃家离婚,弃子离婚。这种事情,仅仅在我本人身边,就有发生,更何况我们仅仅是谈了一年半的恋人呢?
那个时候,这出国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大到确实使一些人家妻离子散。
您可能会问,难道出国就那么有诱惑吗?
我告诉你,1987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个月的基本工资是46元(比上大学前还要低),乱七八糟加在一起不到60元,而在美国洗盘子,最低工资约5美元/小时,相当于3、40元人民币水平,看到这种差距,您就懂了,出国的诱惑是什么了。
半年后,“珊”踏上了航班,前往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的故乡,以后渺无音讯。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4照片,大学二年级时,溪水边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