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影评

2018-01-01  本文已影响0人  农药般的丫头

“人的灵魂里都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上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们的路。”——摘自梵高1880年7月的一封信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油画电影,所有画面都来自画家手绘的油画,绘画的风格接近梵高的画作,明亮而绚烂。这种呈现的方式非常古典,缓慢,朴实,没有现代电影的浮躁感,观者需要的仅仅是一颗沉静的心。然而这并不容易,于是在影院我听到后排的呼噜声。或者艺术片是沉闷的,但应该不比《刺客聂隐娘》更闷吧。

影片的结构我很也喜欢,是以邮递员的眼光,以梵高的信件为线索慢慢铺展剧情,像编织一张蜘蛛网。这样的叙事结构有一种美感,专注而缓慢地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旁边的男士从开头一直在发问,看不了几分钟就要旁边的女伴讲解。习惯了现代社会快速节奏的人恐怕是失去了自我沉淀和发现的能力了吧,连细细品味一部电影一本好书的心境都没有了。其实我开头看得也云里雾里,一大堆人物的出现根本对不上号,但我知道耐心看下去,答案一定会浮现,我也非常享受这自我探寻的过程。

整部影片我是沉浸在其中的,能营造出这种氛围并不容易,让我有如此观感的片子并不多,《七月与安生》也算一部。这种感受是有理论依据的,记得邹红老师的现代戏剧课上讲过,喜剧表演分为体验派和表现派。其中体验派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观众将演员和角色视为一体,而表现派追求的是不要让观众感情卷入,失去清醒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对于这两种流派,演员们也是有个人偏好的表演风格,对于我来说是喜欢体验派的。电影是一场造梦,只有在当时完全进入情境,才有结束后抽离的空间。沉浸其中时才能和人物的情绪共振,真正达到感同身受。比如有一幕梵高和弟弟提奥争吵后,提奥离开他家不久,梵高就割掉了左耳,那一刻的嘶吼也让我的心剧烈疼痛。提奥是最支持梵高梦想的人,让他无物质之忧全心投入绘画。可越亲近的人就越难以相处,因为太在乎,也太了解对方的软肋,说出的话就如锋刀般刺痛对方,最后不得不选择远离。还有片尾梵高自杀前和他的精神科医生的最后一次对话,也是全场最打动我的一幕。梵高对医生说:“你是个虚伪的人,你明明喜欢艺术热爱画画,却选择当一名精神科医生。”这句话戳痛了医生,他反击道:“你能追求艺术是有人为你付出代价,提奥一家为了你的医药费拮据维生。”梵高几乎就是因为这句话受了刺激而自杀,他临死前说:“我要是像别人一样就好了。”与其说是梵高选择了绘画,不如说是绘画选择了梵高,他之前尝试的各种世俗道路都失败了,于是宿命般走上了艺术之路。艺术与生存永远是两难,内心里他对未来有着深切的恐惧,在灵魂的暗夜里忍受无尽的挣扎和煎熬。和艺术是个人化的,梵高只想要表达自我,然而追求真实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艺术是不可以用世俗衡量的,能不能在那个时代获得商业价值不是他能够决定的。但美是不会被埋没的,人们总会发现他的价值,经过岁月的冲刷还能够流传的作品才是永恒的。

赤诚而炽热,纯粹又极致,梵高是值得每个人都去深爱的。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