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原谅也没关系》读书笔记(十)社交焦虑的成因

2023-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理咨询师卜彬

若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可靠的人给予爱、支持和保护,孩子通常会对社交活动感到非常不安。他自然而然地变得不愿意向任何人寻求支持,并且不得不把“靠自己”当作生存的策略。

幸存者会觉得对别人有需求是特别危险的。从关系中获得安慰和支持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幸存者的这种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完全丧失。许多高功能的幸存者尽管有足够的社交能力,但仍会对社交感到焦虑。幸存者在建立人际关系时往往都需要隐藏很多焦虑和不适。

“我对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感到怀疑和羞耻,这让我痛苦不堪。”大量的童年虐待经历会给幸存者的大脑植入一种“他人即危险”的强大“程序”。在长时间的闪回中,幸存者严重的社交焦虑可能会演变为社交恐惧症。

就算是参加了必要的社交活动,而且似乎还表现得相当不错,但他们几乎无法从中得到任何满足或安慰,因为在他们伪装的平静外表下,内心涌动着不安,他们常常在盘算的,就是什么时候才能以最不引人注意的方式逃离社交场合。

真正有效的关系型疗愈的核心是“治愈束缚你的羞耻感”。在那种毒性羞耻感的束缚下,他们只要无法做出完美的伪装,就会选择躲起来。如果没有疗愈型关系的帮助,毒性羞耻感是无法被治愈的。

对于毒性羞耻感的治疗,团体治疗比个人治疗更为有效。这是因为与个人治疗相比,团体治疗通常更能让幸存者体会到更多人共同的脆弱。此外,我们会对与我们有类似遭遇的人产生同情,这种同情有时会自然地延伸为对自己的同情。

缺乏自我同情是最糟糕的发展停滞,而恢复自我同情的能力是一切有效治疗的关键。与那些让自己感到足够安全的人交流能够增强我们化解痛苦情绪的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