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方法,竟然治愈了我的知识焦虑”

2017-11-07  本文已影响30人  安菇凉

我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消费用户,去年,在得到上面订阅了十几个专栏,每出一个新知识点,我的知识焦虑就会多一丢丢。每出一个好专栏,我的知识焦虑就会多一卡车。
如果没有朋友圈,我可能都不知道去年订阅的专栏都已经结束了……

你必须明白一点:你没有任何义务去看任何一篇文章,哪怕是你付费订阅来的文章。你点击它就是看得起它,文章的作者应该“感恩戴德”。如果你居然下功夫仔细研读这篇文章了,那么作者应该感到非常荣幸。
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实在不可能把这种荣幸赐予更多的作者。
网上的文章大多数都是鸡肋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不大却都很有趣,吸引我们一条一条点击进去,实际上等于被动阅读。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担心错过真正值得仔细研读的文章。怎么办呢?
我认为处理鸡肋信息,应该如同选拔“中国好声音”一样,要分阶段,一层一层地选,不要试图在第一轮就决定谁是冠军。


“知识付费”退烧,你要学会做减法

美国《时代周刊》的书评栏,给新书评价等级的方法很有意思,
不是“好、中、坏”,而是按“值得怎么读”分类,
三个等级分别是“随便翻翻(toss)”、“略读(skim)”、“精读(read)”。

此方法适合付费订阅的专栏,比如《得到》app,微信公众号文章以及新闻。

第一步,随便翻翻(toss)

选一个集中的时间专门学习,浏览所有你订阅的专栏新发布的文章,浏览标题及推荐语。
集中的最大好处是让所有文章在一起互相竞争,就好像排队选“亚洲小姐”一样,好的文章容易突出,不行的文章很难因为偶然因素获得阅读。
以《得到》app专栏作者的更新频率来看,他们自己都很难保证每天的内容都是同样高水准的。

第二步,略读(skim)

挑选出来要读的文章,同步到有道云笔记或者印象笔记(EverNote),快速浏览内容,不值得细读的文章就删除掉。
完成了略读(skim)这一步就能把大部分鸡肋信息处理掉。
一篇文章进入到你的笔记软件,就等于进入了“中国好声音”鸟巢之夜。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让好文章有机会被读两遍,以加深印象。

不要把听书当学习,那是浪费注意力的行为

第三步,精读(read)

能够进入到这一步的文章已经非常有限了,每天只有几篇而已。
我常常等到印象笔记列表中的文章积累了很多才处理一次,这时候再看这些文章,其中有很多也不值得细读了。
这样筛选下来,真正好的内容就永久保存在你的笔记软件中,你可以对它们进行批注,加上自己的意见,这就是你“主动搜索”的资料,就是你的素材库。
长期使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阅读品味,你会发现越来越少有文章有资格进入你的笔记软件中了。
这种先集中选择再采取行动的办法,其实还有更为广泛的应用。

注意力要用来刻意练习技能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介绍了两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窄框架”和“宽框架”。所谓窄框架,就是遇到一个东西做一次决策,一事一议;而宽框架则是把所有东西都摆在桌面上集中选择。

比如,“双十一”马上就要到了,你的购物车里一定塞得满满的,想想去年双十一过后,你是不是发现自己买了很多没用的东西呢?等到后来更想要买别的东西时候,你已经没钱了。这就是窄框架思维。
好东西很多,我们不可能都选,最好的办法就是宽框架思维,把所有需要买的东西都摆在一起,从中选出最值得买的一个。

啊,如果找对象也能用宽框架思维就更好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