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这本书是一本半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管理名著,书中的很多理念已经成为了管理常识,以至于我们“日用而不知”。在这本书里,德鲁克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一些“干货知识”,而是将我们带到具体的管理场景当中,用严谨的分析推导出结论,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步步展示给我们。
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已经从工业社会迈入了知识型社会,新的社会背景对于旧有的管理理念也提出了写挑战。所以现在很多管理大师都在倡导管理创新。甚至有人提出口号说“人人都是管理者”“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 CEO”。其实,德鲁克是最早意识到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人,他在书中首先提出: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型社会,未来的管理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中,德鲁克重新定义了“管理者”,他提出,管理者就是组织中的知识工作者,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管理好自己。
今天我主要从三个部分来向大家介绍这本书:
第一、什么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第二、为什么实现卓有成效是每个管理者都面临的挑战?
第三、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设么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书中一开始就指出:管理著作通常都是谈如何管理别人的,而本书讲的却是管理者应该如何管理自己,才能够做到卓有成效。让一个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去管理别人,是很不靠谱的。德鲁克指出,要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必须首先搞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什么叫做“卓有成效”,另一个是什么是真正的“管理者”。
先说说什么叫做“卓有成效”。在20世纪上半叶,工业界奉行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在于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这样的管理职能相对容易,因为体力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很好衡量,比如一天生产了多少双鞋子、多少件衣服,一目了然。但后来情况不同了,知识工作者在组织中越来越重要,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决定了组织绩效。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显然没办法用衡量体力劳动者的方法来考评,因为他们的任务不是把已有的事情做对,而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去做对的事情,才能让工作有效果。
德鲁克进一步指出,卓有成效的关键在于强调贡献。由于知识工作者生产的是知识和创意,要想有所贡献,就必须让这些东西能为别人所用。这意味着,知识工作者不能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而是要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有责任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工作。总之,追求卓有成效就是强调工作的贡献。
搞清楚了什么叫做“卓有成效”,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管理者”。德鲁克指出,管理者首先是一个知识工作者,他的工作必须对组织有所贡献,能实质性地影响组织的经营能力和绩效。反过来说,要判断一个知识工作者是不是管理者,不是看他的职位高低,也不是看他有没有下属,甚至不是看他工作的复杂程度,而是看他的工作是否会对组织的能力和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哪怕只是一名基层员工,也是管理者。
比如,在游击战中,每个士兵必须对形势做出独立判断,而他们行动的结果会影响到整场战争的输赢,所以游击战中的每个士兵都是管理者。又比如,在公司实验室中,某个初级研究员选择的研究路线可能直接决定了公司前程,尽管他没有下属,但是他依然是一位管理者。反过来说,一名工厂领班虽然号令几十名工人,但他只是监工,不对下属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负责,对组织运营没有显著影响,所以领班就不是一名真正的管理者。
总结来说就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知识型管理者就是对组织要有贡献,并且能够实质性地影响到组织的经营能力和绩效。只要做到这两点,无论你在高层还是基层,你都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看完了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第二部分,为什么实现卓有成效是每个管理者都面临的挑战。
显然,每个管理者都应该追求卓有成效,但想要实现卓有成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德鲁克说,他45年的咨询生涯中,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天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即使一个管理者拥有很高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也并不意味着他是卓有成效的。有时候甚至恰恰相反,有才能的人觉得自己有本事,不懂得要将才能转化为成果,反而最无效。
为什么管理者想要实现卓有成效这么难呢?德鲁克认为,管理者身在组织中,某种程度上说,管理者就是“组织的囚徒”。首先,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不属于他自己,他的工作随时可能被别人打断,如下属、上司、客户、合作伙伴等等。其次,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事务、疲于应付一些突发事件,抽不开身去思考真正重要的事项。再次,管理者的工作成果必须被组织所吸收利用,才能发挥效果,这意味管理者必须花大量时间与上级和其他部门人员进行沟通。最后,管理者容易将自己的注意力局限在组织内部,从而忽视了组织为之服务的外部世界,也就无法为外部提供有效的服务和贡献。
德鲁克指出,所有管理者都面临以上这四种挑战,这是管理者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好消息是,学习卓有成效并不是多难的事情,并不需要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断练习、实践,就能够把追求成效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总之,对管理者来说,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也是必须学会的。
第三部分 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彼得德鲁克在书中一共介绍了实现卓有成效的三个重要方法,分别是:时间管理、用人之长和有效决策。我们先来说第一个方法:要做到卓有成效,管理者应该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前面说过,管理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他的时间不属于自己。举个例子,总经理级别的人通常要参加各类应酬,就这样,管理者把大把时间耗在了毫无贡献的工作上面。更可怕的是,极少有管理者认识到这一点。
实际上,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时间是怎样分配的。书里面,德鲁克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董事长,他十分肯定地对德鲁克说,他的时间1/3用于讨论业务,1/3用于接待客户,1/3用于社会活动。德鲁克听后,让秘书在随后的六个星期中,把这位董事长每天实际时间分配记录下来。结果发现,这位董事长的大部分时间耗费在了公司的日常调度上,比如亲自打电话催货之类。而他自认为的讨论业务、接待客户、参加社会活动等重要事项,根本没花什么时间。
所以德鲁克才说,作为管理者,如果做不到“认识你自己”,起码应该先做到“认识你的时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就是持之以恒地记录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做到这些后,第二步就是大刀阔斧地砍掉浪费时间的活动。管理者可以问问自己,有哪些活动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有哪些活动是可以授权给别人去干的,还有哪些活动是自己在浪费别人的时间,比如动不动就召集所有人开会,等等。
而时间管理的第三步,就是要想方设法将碎片化时间集中起来,形成整块的工作时间。具体办法有很多,比如高层管理人员可以每星期有一天在家办公,或者将所有例行事务集中在某几天办理,把其他时间腾出来。总之,管理者如果想取得更大的成效,就需要更长的整块时间。
你可以一次只做一件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这就是“要事优先”原则。但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要事”往往也有若干件,该如何决定处理这些事情的先后次序呢?在这里,德鲁克给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不要为昨天的任务而忙碌。有些工作一旦启动,人们就倾向于继续完成它,即使这项工作对未来没价值,人们也不想放弃。这相当于经济学上说的“沉没成本”,应该果断舍弃,终止任务。
第二,不能根据压力来决定优先次序。压力最大、看上去十万火急的事情不一定最重要,而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关于未来的战略思考、将决策落实为行动等等,却并不显得很急迫。如果按照压力来决定优先次序,那么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就会缓一缓再说。契税我们都知道,所谓“缓一缓再说”,实际就是“永远不办”。
以上就是实现卓有成效的第一个方法,做好时间管理。
下面,我们接着介绍实现卓有成效的第二个方法:管理者应该如何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说到用人,大多数管理者很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就是对重要职位,必须找到一名各方面能力都非常突出、甚至堪称完美的人来担任。比如,很多管理类书上就说,一位高级管理者必须具有非凡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必须拥有高超的人际沟通能力,等等。总之是文武全才、样样精通。问题是这样的人根本就是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
如果实事求是,那么我们就只剩下两个选择:一是优点和缺点都同样突出的人,二是每个方面都平平常常、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的人。这里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个例子。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总统一开始选用将领的标准是,必须没有重大缺点。相反,南方阵营的李将军手下,个个将领都满身是大小缺点。结果怎样呢?林肯精心挑选出来的那些“无缺点”的将领,全都被李将军手下满身缺点的将领给打得落花流水。后来,林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力排众议,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这是一名能力出众的悍将,但格兰特将军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嗜酒贪杯。对此,林肯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我倒应该送他几桶,让大家共享。”事后证明,林肯的用人决策是对的,格兰特将军受命后,不负众望,打赢了关键战役,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局面。
所以好的用人决策,在于找到那些在某方面才能突出的人,并充分发挥他的这项才能,而不是总盯着他的短处。换句话说,管理者在用人时,要多问“这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去问“这个人不能做什么”。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别人、克服别人的缺点,而是帮助每个人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帮助他们取得个人成就。
上面是成为卓有成效管理者的第二个方法用人所长,我们接着介绍实现卓有成效的第三个方法:管理者应该如何做有效的决策?
我们通常以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必定是天天忙于做决策。其实不然。德鲁克说,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决策,他们只做少数重要的决策。而且对管理者来说,最费时的并不是决策本身,而是决策的推行。如果一项决策不能落地,那就不是真正的决策,而只是一项良好的意愿。如果一个管理者天天只忙于做决策,而没有去执行决策,那恰恰说明他是一个无效的人。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效的决策者,首先要问的就是:是不是真的需要一项决策?反过来说,一旦确有必要做决策,管理者就必须果断采取行动,做出正确的决策,切忌只做一半或者折中。这就像外科医生做切除扁桃体的手术一样,如果决定必须做,就要做得彻底,全部摘除,而不能做一半留一半。
管理者做决策除了上面说的慎重决策、果断行动之外,一个有效的决策者还必须对经常性事件确立原则性的解决方案。这是指对于重复发生的问题,管理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满足于临时性的解决方案,而要从更高的层面去寻求解决,建立一套原则性的规章制度。比如,公司员工经常迟到,这时候管理者应该做的决策,不是一直惩罚迟到者,而是派人研究迟到的原因,考虑是否需要重新设计规则。
除此之外,决策者还应该注意一点:决策时备选方案不能只有一个,而要在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方案中进行判断。要是一眼就能看出一个方案好或者不好,那这就不叫决策。只有当每个方案各有优劣,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做出判断时,才是有效的决策。实际上,有经验的管理者,如果看到所有人都对某个方案一致支持,反而不会马上采纳这个方案,而是会故意激发出反面意见,充分考虑正反两面的意见后再做决策。
比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每次遇到重大事件,他总是分别找几位平时意见不合的助手,然后对他么说“请你研究一个问题,但你要保守机密”。这样,罗斯福就能搜集到各种不同意见,从多个角度去看一个问题。就像法官判案一样,必须充分考虑每一项证据,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才有可能找出事实真相。
以上就是实现卓有成效的第三个方法,有效决策。到这里这本书也基本和大家介绍完了,总结一下就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定是对组织或者社会的效能有贡献的人,要成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其次要学会用人所长,最后,要学会做有效的决策。
虽然这本书已经很多年了,但是这一点也掩盖不了它智慧的光芒。我也建议你去阅读这本书,并且把学到的理论落实到实践里,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