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能读书《思考快与慢》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思考快与慢》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The endowment effect
禀赋效应
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的评价就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那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意点,你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当你处在这条曲线上了之后,你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移动都伴随着失去和得到。
来看两个选择,加薪1万元,或得到12天的额外假期。
A和B两个人觉得这两种选择都无所谓,于是通过掷硬币,获得了加薪1万元,获得了12天额外假期。
这个时候让他们再来做出选择。
A就是获得12天额外假期,但损失1万元。
B是获得1万元,损失12天假期。
这个时候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失去的和自己获得的并不等价,会选择待在原地。
这个实验说明,第一,人的偏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参照点发生变化,
第二,改变的不利之处会比有利之处更突出。有利之处还包括倾向于现状的偏见。
厌恶损失表明我们的选择总是强烈的偏向区间参照情况的选项,而且通常会偏向较小的改变,而不是较大的改变。
传统的无差异曲线和伯努利的期望效用理论都是用某一个状态来做决定,而忽视了参考点。
对于禀赋效应的解释,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拥有的东西?
用厌恶损失来解释禀赋效应。
🤔一个例子
一个教授特别喜欢葡萄酒,他会从拍卖会上买葡萄酒,无论质量如何,他的出价都不会高过35元,但是他完全不愿意卖掉自己的葡萄酒,即使对方出价100元。
到底对于一瓶酒是愿意买还是卖取决的参考点,是这个教授当时是否拥有这瓶酒?
如果他拥有这瓶酒,他就会考虑放弃这瓶酒的痛苦,如果没有得到这瓶酒,他考虑的就是得到这瓶酒的乐趣,因为损失厌恶,所以两者的价值并不相等。
为什么交易双方没有禀赋效应?
用来使用和用来交换的物品心理价值是不同的。用来交换的物品是没有禀赋效应的。商家生产的产品,它的预期就是用来交换其他的东西,所以当它销售出去的时候并没有损失感。
市场的魔力对于那些想使用某件商品的所有者而言根本不起作用。
🤔另外作者还研究了贫困境遇中的决策问题。
贫困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的参照点,他们总是处于损失的心理状态中。所以说穷人总是徘徊在价值函数坡度最大的地方。
穷人对于获得和放弃之间的区别很在意。对于穷人来说,花钱就意味着损失。
的确是,穷人和富人想的是不一样的。
抓抓落实
在某些情况下,不要被自己的禀赋效应所蒙蔽双眼,敝帚自珍,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有些时候要具有商人思维。
举个例子,当我们家做断舍离的时候,通常即使是用处很小的物品,在扔掉它的时候想的也是它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有用,而不愿意舍弃掉。这就是厌恶损失对家庭整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