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 高敏人士
今天是老妈把我手机号给对方的第三天,我们还无有效联系。
给电话前,是互相看了照片觉得ok,才给媒婆留了联系方式。大概是晚上九点多留的电话,快十点,有个老家的陌生电话,我没接到;想着快十点了,多少几分不礼貌,也没回,毕竟也是陌生号。后面也没有再接到电话,也没有添加微信。
昨晚我和老妈说,要不算了吧,我的理念是事不过三,明天是第三天,如果没有收到他的任何消息,那后面也不用再联系了。如果对方问起,你就说觉得不合适了,没必要。这件事于我来说就画了个句号,不用再惦记。
也是我在给自己提前开脱吧。对方比我小一岁,据说身高175,毕业了随家里做个体,家里四个姐姐,在老家有房,在县城买了地皮起了天地楼。这些条件,在老家都算是不错的,不愁找不到对象吧。
我想着这样的男生,多半会希望女生比自己小两三岁,可以生到儿子,嗯 继承家业;如果我俩有机会的话,开局就是异地,且我这两三年大概率也不会回去;对方也不可能会出来;我们可能都不太能理解彼此的不易,要互相让步或者融入也会比较难吧。
这些都是来自高敏感的我的猜想。很多时候没办法控制自己,会想得很多,比如生肖星座配对,对方工作和习惯爱好等,然后自己先脑海里预设和评估,这种忍不住认真到想死的状态,多想抽自己。
所以,常常在还没开始的时候,直接原地扑街,或者是自己宁缺毋滥不将就的心理作祟。年纪渐长,越懒,越珍视自己的精力。但凡能量场觉得不对劲,都会快速跑掉。这种不放松的交际,我也知道不太好,控制不住。但成年人的世界,只做筛选啊,对吧。
我自己,就算到了三十,年纪也还好吧,当然在传统婚恋市场里兴许不会这么考量。
只能说当下还属于自我了解的阶段。从象牙塔出来混几年后,越来越明白该如何养好自己了,学习自洽中。
在感情中,双方首先都在充分认清自我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享受亲密关系。
爱情这种东西,本来就很虚也未必持久;但一个人,在为人处世基本成型后、大概率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所以可不就是先做好自己,才能快速识别出合适的另一半,相互扶持走下去嘛。当然,我这份确实带着一丝执拗的想法,希望未来能有机会被自证。
前两年回家,常免不了被那些烂街的问候击败,比如什么时候结婚。去年我基本把家里每个打听我感情生活、开口闭口让我步入婚姻的人(往不好听了说)怼了一遍,怼到他们陪着我清醒。今年过年,大家对我都开始变得格外宽容理解,他们都非常有默契地没有再提起这个话题。这年过得非常愉悦。
我妈呢,表面平静,内心汹涌。如果别人反复在她面前提谁家想讨媳妇了,就开始在我面前似有似无地提起。大多是老家这边的人,体制内、或者在外上班、或者在家做个体户。
可能是心疼老妈的频繁试探,我就算不喜欢也不想让她感到失望,她能操心的关于我的事情,也不算多,所以总得给她一些希望。
于是自我洗脑,在家遇到合适的也不错的对象,也不用在外奔波和参与激烈的竞争,可多好多安稳。
那呢,老妈给我的信息都是媒婆美化了的信息,比如蛮高,其实站起来和一米六的我差不多;比如有房,其实都是父母的...貌似除了他们父母的积累,就没有机会再了解更多。在见面之后的谈吐和言行,大多还停留在高中模样;还有的人会秀那些不值一毛的优越感。哎,也算是见识了人类物种的多样性。
当然,每个年纪都会遇到每个年纪的常规问题和矛盾。但我始终相信,遇到对的人和事,一切都会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但如果不是,这样耗心,夺取了不少能量。高敏的人真的就会很在意这种磁场。
现实里,我也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所以这种更加值得不紧不慢的事情,就让它慢慢来,该来的来,该走的走。我确实也对自己的这种被动佛系也没办法。
就算三十几结婚,也在我的预期里。就算独身奔到老,也是我的一辈子。
再者说,能独孤终老也是一种幸福;很多结了婚的,兴许没有机会到老(被自己突然冒出的想法颤抖到)。
就酱吧。高敏就高敏。我当下选择先放过自己。
附上我婶说的,结婚不是买狗狗,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