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和“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读书时班上常见这样的同学:每天早早就到教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课间都在争分夺秒的学习,老师都要被他们感动了,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呢?实在是可圈可点。
工作以后也是一样,有人把所有生活的时间都挤占了,努力为工作打拼,最后感动了所有人,却感动不了自己的工作业绩。
他们可以成为一种道德引领的楷模,却很难在自己的领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这种努力被称为虚假的努力,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而停留在不断重复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他们是完全有可能突破自己的瓶颈,进入上升通道的。
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之所以能流行,就是因为它的简单,让人误以为只要我做满一万小时,就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刻意练习》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一万小时,并非行业金科玉律,有些行业不需要一万小时,而有些行业则需要远远不止一万个小时,同样,一万个小时的工作,应该是建立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即使练上更多,也难以在领域内精进。
首先,刻意练习发生在那些已经有人取得成就的领域。之所以能够快速进步,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在该领域有一定专长的人他们的上升路径以及心理表征,就有可能复刻这条路径,并取得同样的成功。
其次,刻意练习要求走出舒适区。刻意练习通常基于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人的身体和大脑是具有适应性的。就像身体会因为长期锻炼长出肌肉、变得更具有耐力一样,大脑也会在刻意练习中发生变化,以适应挑战。也正是因此,刻意练习的过程一定是不愉快的,甚至会有一些痛苦。因为人们不喜欢改变,刻意练习却要求我们不停地改变自己。
第三,刻意练习要求专注于目标的实现。要有切实可行的目标,更要将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计划。大的目标的实现是在小目标一个个完成基础之上的,量变的积累才能实现质变。
第四,刻意练习要求对练习的过程和结果有反馈。这个反馈最好是来自于领域内的专家,因为他们经历过由菜鸟到专家的过程,所以更能理解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新手目前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当收到反馈后,再及时调整自己的练习策略,才可以避免走弯路。
第五,刻意练习的过程是心理表征建立的过程。专家和菜鸟的区别体现在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技艺精进的前提,同时技艺的精进也能促进更好地建立心理表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要避免产生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1.人的能力受到基因的限制。具体表现就是:我不能……我不会……我不适合……作者告诉我们,任何人的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性,人的潜力可以通过训练来塑造。可以说,《刻意练习》是《终身成长》的升级版,《终生成长》教会我们怎样去思维,《刻意练习》则告诉我们如何去进步。
2.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做同一件事,一定会更擅长。事实却是长时间重复同样的工作不但不会有进步,甚至还有可能慢慢下滑。技术的训练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成立。即使我讲再多的课也无法成为上课的专家,因为学生在变,教学情境在变,甚至连教学的内容也在变,我必须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调整教学的策略,才有可能不会退步。
3.只要努力就够了,如果足够刻苦,你就会更优秀。这句谎言甚至比“你很聪明,但就是不努力”更伤人,因为没有什么比经历过努力却没有成功更令人痛苦得了。掌握正确的努力的方法比努力的时间更重要。
关于天才,关于意志力,作者的看法也很具有成长性:那些天才都是在成功了以后人们才在他们身上赋予了神迹,却很少有人能从小孩子中推测出谁必将成为某一领域的天才。这不过是因为,这些成功了的人,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产生了强大的心理表征,并有足够的内驱力去坚持精进自己的技能罢了。所以,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是时间经年累月刻意练习的成果。
当然,刻意练习也不是万能的,它甚至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作者在训练史蒂夫记忆数字时发现,尽快他达到常人所不能及的水平、记忆起大量的数字,但在记忆其他内容时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并无太大差别。所以,刻意练习的成果只体现在参与训练的那一个小小的领域,想要依靠它衍生出其他的超能力是不可能的。
同时,作者的研究也发现,那些在某一方面精进了强大的大脑的人,可能会在其他领域落后于常人。所以,那些在婴儿阶段就刻意训练孩子某些能力的父母,应该要慎重考虑,是否真的打算要因此失彼。毕竟,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因为要助长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丧失了其他能力是否真的划算,我不愿也承担不起文中科学家那样打造一个天才的人生计划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后果。
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让我们来看到智商在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智商也许会在人生起步阶段让某些孩子表现更突出一些,但是从长远看,那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那些国际象棋大师,那些我们以为会具有高智商的人,平均智商水平也许都没有达到门萨俱乐部的入门程度。作者给出的解释是,智商普通的人在早年承受了更多的要努力才能追上的压力,持续不断地努力帮他们锻造出了比高智商人更强的能力。相对而言,智商更高的孩子因为不具备这样的压力,所以相对缺乏持续的努力。这大概也是一个个伤仲永故事背后的根源。
所以,要不要走上“刻意练习”之路,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我们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的问题上来。我的理解是,大的人生规划没必要上来就刻意练习,但小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孩子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对某一个领域拥有持久的兴趣,从长远来看,比提高智商、锻炼记忆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