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实习(之一)
看到“阅历”这个词语,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那段经历,想起了老蔡,想起了廊后街,想起了网巾市……想起了我生命中一段重要的里程——我的市场经济学商业实习。
那些难忘的人、难忘的事,在我生命的河流中留下深深的旋涡,时时让我在午夜梦醒时回到那段充实的日子。
因为选修了市场经济学的大专班,经过一位好心的老师介绍,我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去网巾市实习。最重要的是有工资。 知道这消息后,我很高兴,因为当时做家教不是很固定。实习既能锻炼自己也有固定收入,何乐而不为?心里很是感谢那位熟悉的老师。
于是我的实习生活也就开始了。
于是我就认识了老蔡和老蔡一家。
老蔡长一副紫铜色的脸庞,不是风吹日晒的。我一直认为是他做自家大厨炒菜时火烤的。虽然老蔡家都不承认这一点。
老蔡并不老。当时大约三十七八岁。“老蔡的称呼”是跟着他的朋友们随口称呼喊的。实际上我和老蔡交谈时一直都是叫他“蔡老板”的。
老蔡一家的房子临街,也就是俗称的门面房。街名就叫廊后街。原来是估衣廊延伸出的一条巷子。青砖铺地,颇有几分古朴的意味。 我专门查询过。估衣廊紧靠中山路东侧,一头连着长江路,一头通往北门桥。据说明清时候,此处为买卖衣铺所聚的商家聚集街巷。古人做生意,根据商品的质量,互相讨价还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估价而成交。估衣廊这条街,因为买卖衣服而得名。可惜后来拆迁了,只留下一个地名。
老蔡有路子,承包了网巾市的一家很大的日化企业的区域代理权。同时把自己家房子分为两部分:一间开着烟酒日杂小卖部;一间开敞着:支起锅灶,也就是简单的临街饭店。
饭店里卖些大众化的炒面、炒饭、面条、水饺,也有炒菜,墙上贴着被油烟熏黑油亮的菜谱。 旁边不远是一家卤菜店。倒也方便食客喝酒。老蔡家也卖散酒。
经常有些人下班后买了卤肉或者斩半只鸭子到老蔡的小饭店炒几个菜,下几两饺子,慢慢喝酒。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也许是这些喝酒人的口头禅吧。
因为老蔡忙,所以才需要找人帮忙。我一直做了所谓的实习两周后,经过我的慢慢观察,才明白老蔡到底有多忙。
老蔡一个人忙着清早去几十里远的批发市场买菜,忙着不定期的给自己烟酒日杂店进货,忙着区域代理的事情(我去实习才明白区域代理实际上做的就是接电话、然后送货)。对老蔡来说,忙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做大厨。每天中午、晚上都是自己店里的大厨,负责炒菜。事情多,不仅忙而且也累。也许这是老蔡看起来脸色有些黑的缘故。 大厨的收入是老蔡家的主要生活来源。
其他的钱都是存起来的。这是我后来听老蔡一家人聊天得出的结论。
老蔡的老婆是一个典型的南京本地小妇人。老实、本分,就是守着家里的店,负责收钱,接电话,偶尔管管孩子。印象中她很少生气,经常被老蔡吼的脸一红,进房间不讲话了。
她和我说话倒是很客气。我傍晚送货回来的时候,她经常拿孩子的作业询问我。在她眼里,我是正儿八经的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教她上小学的儿子也是简单得很。
老蔡的父母都是高个子。也是都很有意思的善良夫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