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0
这两天发生的事儿让人有点儿晕,作为一个教育人,不由得想对“教育”二字再嚼吧一下。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其下定义,一个是社会的角度,一个人个体的角度。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而现在社会教育的痛点却日益显性化。痛点之一就是大部分学生被忽略,被忽略的不是吃穿住行,更多的是“关爱”的淡化。大人的爱是有限的,整天瞅着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怎么看都不会舒服。语言刺激的次数多了,孩子心理势必会泛起波澜,殊不知,那些离我们最近的占绝大多数比例的孩子或许已在绝望的角落里默默心碎。那么后续接踵而至的问题就会随着时间陆续呈现出来。问题的关键是大部分家长还不自知,更没有醒悟的迹象。
更值得深思的是,学生、家长的现实需求与教育自身内在规律之间的撕裂。一边是学生、家长的现实需求,一边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发展素质教育,还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要具备终身的学习能力。随着入职时间的增长,很多拥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些许的职业恐慌。反问自己会不会在激流勇进的教育浪潮中遇见漩涡。正是有情怀在心,所以大家才不敢安于现状,努力努力再努力,拼搏拼搏再拼搏。在时代的大潮中,在强烈的社会舆论中,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渺小的,在岗位上承受着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压力,内心还要消除淡化无言的对抗。
网络有云: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心急的一群人。所以,中国速度才可以震惊世界,震撼世人。但是,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沿用这一套?过度的用心,过度的求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人永远都是先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先学会爬行,再学会走路,最后再完成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