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香事,以香读史
茶道丨香道丨诗词丨文学丨人文丨养生
把酒时看剑
焚香夜读书
中国香文化与华夏文明几乎同步起源,从焚香祭祀起始,香文化萌芽、发展、兴盛、衰落、回归,在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悠然缭绕。有人说,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用香文化史。
焚一支灵动缥缈的香,或清新雅致,或宁心静神,或愉悦身心。袅袅烟丝,幽幽古意,身体与灵魂进入一方宁静天地,超越现实古今,愉悦升华。
萌芽于先秦
原始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先人尝遍百草,发现了百草香,并将之敬献与神明。
《礼记·祭法》亦中记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先民通过焚烧植物产生香烟,以此与天地进行沟通,成为千年香文化最早的萌芽。
初始于春秋战国
文字的出现,让香从“祭祀之香”扩展到“生活之香”。
屈原《离骚》中以香比喻自身的高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人们佩香言志、以香入酒,香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
香的“祭祀”之用亦有了更多的文字记载,《诗经》中众多地方记载古人以香祭祀天地,祈求福祉。
《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采伐棫和朴这两种茂盛的树木,堆积在一起以焚烧祭祀天地。
《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占卜吉日,以萧和祭牲的脂合在一起焚烧,产生之香气便可上达于神明。
成形于汉代
丝绸之路驼铃响,八方香料至中原。随着驼铃声声,西域各国、南洋诸国的香料沿着丝绸之路送至中原各地。安息香、丁香、乳香、龙涎香……各式香料,琳琅满目。
道教蓬勃兴起,“长生不老”成古人之追求,“和香术”由此而生,和香始现。同时,博山炉为此时盛行的香具。
“祭祀之香”、“生活之香”、“宗教之香”、“民俗之香”四大主线,形成中国香文化之基础。
成熟于隋唐
大唐盛世,中华文明史中最辉煌的篇章,一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繁荣发展,香文化借此契机盛世绽放。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更多的香料源源而来,经营香材、香料之香行林立而生。
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的兴盛,亦是用香之风气盛行的推力。
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香入生活,各式行香之法诞生。贵族女子以香薰衣、以香美肤,所到之处,暗香浮动。
鼎盛于宋代
宋代香文化之鼎盛,让用香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至平民百姓,一一绽放。
厅堂熏香,宴会焚香,雅集品香,身挂香囊,点心、茶汤入香,焚香与品茶、插花、挂画自此成为中国文人怡情养性的四大雅事。
南宋文人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周邦彦熏香消暑热: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李清照焚香就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稳定于明清
明代熏香文化与理学、佛学结合而成“坐香”与“课香”,佛门与文人雅士纷纷建香斋,坐香、品香、悟人生。
同时,线香始现。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了制香之法: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至清代,行香深入日常,香案成为文房雅玩。
从皇族贵冑的雅集品香,到平民百姓焚香驱蚊,香既可于“庙堂之高”祭祀,亦可于书房“焚香夜读书”。
香文化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深深植入中国人的生活,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微博@清韵美学
公众号@清韵美学
淘宝店@松月轩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