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教育|关注青少年成长

网络宣扬的青少年犯罪诱因,到底坑了多少人?

2017-12-08  本文已影响5人  乔遥

很多人都熟悉“青少年犯罪”这个词,却很少有人知道此类群体的犯罪数量,竟然占到全国刑事犯罪的70%。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仅2015年法院正式判处的案件中,涉及未成年被告人数接近5万。

然而,在无数人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诱因之时,国内却没有开展任何有效的预防性教育。同时,在诱因的探讨也是五花八门,内容更是肆意揣测,毫无事实根据。

媒体多将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归类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青少年犯罪主要是心理问题所致。

前些日子,陕西省渭南市一名年仅12岁的学生用刀刺死同学,受伤学生抢救无效身亡。对此媒体赫然写到:忽视心理教育。

如此不负责任的说法越来越多的从媒体传出,导致很多孩子的父母盲目为其进行心理辅导。

孩子用刀杀人的行为,其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吗?

众所周知,心理构成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学生行为是因心理需求而产生的,是指持刀杀人者的暴力倾向和行为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是,人的心理绝不会告诉自己“应该拿刀杀人”。最终决定“拿刀”的促因多是无意识的反应,或者仅是孩子的模仿行为。

有人认为,孩子的杀人行为的促因无疑是受到心理影响,如果加强孩子的心理建设和抗压能力,便不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此不冷静。这种话显然是没经过大脑的,莫说是年仅12岁的孩童,即使成年人也会出现暴躁、不冷静的状况。相比而言,成年人心理素质要比孩子强很多,可是成年人为什么没有出现犯罪发泄?

主要原因是成年人懂得心理的宣泄,并知道音乐、运动、饮食可以解决心理的压抑和暴躁。那么,为什么到了孩子层面,就一定要把他们变成心理波澜不惊的和尚呢?

第二个原因,网络游戏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罪魁祸首。

媒体有着这样一个规律,一旦出现青少年犯罪行为,首先联系起来的肯定是心理教育,随着事件的推进,当出现犯罪者去网吧时,便立即将行为与网络游戏联系起来。

为什么媒体习惯性认为游戏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一方面是游戏具备暴力性,也就是任何游戏都必须存在“升级”模式,而所有的“升级”均需要以暴力完成;另一方面是犯罪者大多不爱上学,同时又不敢回家,所以大多只能躲在网吧里。

然后,当喜欢玩游戏的人出现了犯罪,便会有媒体大肆宣扬游戏与犯罪相关。其实,这种说法是极大不负责任的。

美国一名叫Patrick的学者做了一项调查,发现游戏销量提升的同时,青少年犯罪率却在下降,特别是侠盗猎车手这种将淫秽和暴力做到极致(再高就不让发行了)的游戏。

其实青少年玩游戏恰恰是降低犯罪的办法,这与成年人的音乐、运动、饮食同属一类,达到了暴力心理的阈值,就不会再出现暴力行为。

至于一些人认为孩子可能会无意识模仿游戏内容,导致其出现非心理冲动型犯罪,自然也是无稽之谈。游戏其实知识宣泄,与现实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如今王者荣耀异常火爆,却没见到哪个孩子拿着刀、枪、剑、戟天天满街跑

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很复杂,复杂到包罗万象。

很多学者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多指出了这样的因素:暴力对待、忽视、虐待等,也就是因为心理影响,导致青少年犯罪。其实这点上面已经说了,心理问题导致的结果,只能证明青少年存在暴力倾向,但不代表青少年会因此直接进行暴力犯罪。

要知道,青少年犯罪主要是由三个方面构成:人身伤害、性侵犯、非法收益。

首先,青少年犯罪中包括的人身伤害,主要是无意识的暴力行为,较少出现谋杀。

其次,青少年的性侵犯多是因为好奇,极少存在所谓的“急不可耐”。

最后,非法收益主要原因是的存在不良嗜好,如吸烟、网络游戏充值、赌博、酗酒等。

同时,青少年犯罪与其接触到的环境息息相关,父母赌博的家庭,孩子也会参与赌博;父母暴力的家庭,孩子也会经常采取暴力行为宣泄。

而一些结构和行为良好的家庭,孩子出现犯罪原因同样也与环境和学习对象有关。虽然小孩子很少接触到三教九流的人物,但是影视剧、小说从来不乏这种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电影、连续剧至今未采取分级制度,只要能上院线的电影,原则上:“是人就能看。”虽然很多影片都做了删减,刻意隔绝了色情、暴力镜头,但是仍旧保留了故事行为的诱因和结果。

要知道,有时候脑补比看到更可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