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在远方实力派原创作家文学梦

石岩磊/以“心”取人

2020-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岩磊简书

以“心”取人

文/石岩磊

点击这里听我的声音

无论人们多么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都不可能过离群索居的日子,不可能与所有人老死不相往来,免不了要和其他人打交道,并在交往中识别真伪、辨析善恶,而这就是个识人的过程,需根据他人的外貌特征及言行举止来推断其品行,进而决定交情的深浅,此举看似简单实则是门大学问,就连圣人也有走眼的时候。

孔子的弟子宰予能说会道,言辞动听,深得老师赏识,但后来渐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一天孔子授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讲,派弟子寻找后才得知他在睡大觉。孔夫子怒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圣人的另外一名学生子羽相貌奇丑,因为得不到老师的赏识而出走单干,经过不懈的发奋图强终成一代大儒。孔子因此发出由衷的感慨:“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我们既不能以言取人,又不能以貌取人,那如何做才能准确的认识他人呢?中国古代历史上识人之法比比皆是,例如魏人李悝提出的“五视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诸葛亮采用的是识人“七之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另外还有吕不韦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等方法。

纵观这些识人之术,还是没有跳出察言观色的窠臼,看来导致孔子看人失误的原因不在于“言”和“貌”,而是先入为主的意念蒙蔽了他的双眼,所以识人首先要正己心。即是不要仅凭他人的一言一行就过早地下结论,给别人贴上好人、坏蛋的标签,应在深入了解中逐步完善对其的立体感受,在心底绘制出对方的全息画像,从而在往来中可以扬长避短,因为知其短而不会甜如蜜,因为识其长而见贤思齐,增进友谊的同时还可丰富自己。

“以心取人”并非费尽心机去窥探他人的秘密,也不是要煞费苦心地去鉴定别人的品性,时光如逝水,人品也似流水,每个人的道德操守都不会一成不变食古不化,我们穷其一生或许也不可能完全认清一个人,与其耗费心思去揣测别人的德行,莫如怀揣一颗淡泊之心,不贪他人之利,无求他人之势,行君子之交,处江湖之远,即可遇琐事不沉湎,逢大事不糊涂了,以不变应万变才是识人之大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圣贤也会出现差池,但其高明之处在于能不断修订自身的偏差,孔子虽然对两个弟子的判断有失误,然而他能及时发现自己的过错并予以纠正,所以他可以成为万世师表。我们由此得到的启发也许是:以言取人,仍要看其行,以貌取人,仍需观其心,正己心以取人,即能万变不离其宗,便可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用他人之善照亮自己的前程了。

        2020.6.19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