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黔北散记(一)

2019-03-12  本文已影响25人  倚然君

撑一把“天堂伞”,行走在深秋的黔北重镇。天灰蒙、雨绵绵,穿过著名的会址,跨过子伊路,进入到四中的窄巷。再往深处去,便是我们要去的地处——戴家羊肉粉馆。馆不大,内堂能容下三、五张条桌,再就是屋外房檐既难遮风,也难挡雨的露有破洞的简易塑料棚子了。巷子虽深,却挡不住的诱惑。一碗老汤,把羊骨、羊肉、羊杂的精华都汇聚了拢来,再加入细嫩的米线米皮,拌之以麻辣鲜香的特制调料,碗面上再撒上几叶香菜,便把羊肉粉做到了极致。在黔北重镇遵义,羊肉粉的馆沿街顺溜下去足有成百数千家,名气大的如董公寺的、师专的、高桥的,不一而足。普遍的特点是房简陋,桌破旧,开店长,味道好,粉丝铁。到了遵义,一声吃粉去,便如“毒品”般让人迷醉,只要沾上了,一生一世,天长地久,都摆脱不了。

我是三十年前就粉丝了。那是1980年,作为贵州准女婿初次入黔。在遵义走一帮亲戚,均米皮、米线待客。让吃惯了正餐米饭的我特别不适应,以为不正式,不诚心,仅以米粉、米线打发了之。后来遇上当地人婚丧嫁娶,在院落里竖一口锅,横七竖八摆上桌凳,来者米皮、米线伺候,方知此物稀罕,是这个城里的待客之道。特别是在生活困难时期,能奉上此物,应属贵客之尊了。

以后每年的春节都要到遵义省亲,无论是住在杨柳街的文化小学,还是公园路的四中,在举目遵义会址傍的大街小巷,总也挡不住粉与线的诱惑。从成都坐火车走川黔线,头天下午上车,凌晨四、五点钟到,还没到家便先入了羊肉馆,一碗麻辣鲜香的羊肉粉入肚,通体都有如烤了火炉,热气腾腾。随着时间的推移,羊肉粉成了每年回家探亲的念想。碰到了遵义籍的老乡,一声在哪里吃的羊肉粉,哪里的羊肉粉好吃,一问一答间便拉拢了相互的距离。女儿从小便与我们往返川黔,渝黔间,尽管去了国外多年,说到中国,说到外公外婆家,难忘的也是遵义的羊肉粉。有时百思不得其解,一碗普普通通的羊肉粉,无非五元、十元一碗,何以如此勾魂,何以经年不忘?

今年春节一大家人重聚。说起虾子镇的羊肉粉好吃,一呼百应,驱车一小时去了那里。路边街头,店不大,却拥满了人。虽处乡间僻壤,却没了富贵贫贱。或坐或蹲,都手里捧着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粉儿,凛冽风儿,却没能阻住满额的汗粒,还不住的往碗里添加火烤的、手搓的胡辣椒,直呼过瘾、过瘾。

在西南诸省,贵州的吃应该是独具一格的。而遵义的米粉、米线也应该是独占风流的。除了米线,遵义还有好多的小吃,如烤洋芋,如油茶汤,如豆花面,如手工烘烤蛋糕,如用糯玉米加工制作的“不丢手”,等等、等等。名气都不大,吃了都如被勾了魂。遵义的“吃”缺少商业包装,店面堂面也不上档次,不够雅致,也很少被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它甚至还封闭着,坚守着固有的方式。但惟其如此,便更加难能可贵。说到底,我们并不真的吃到高处就只吃文化,我们的饮食文化赖以存在的,还是原滋原味、价廉实惠,为老百姓乐见好吃的“万人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