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公益有门

实务技能应用的学习与反思题

2015-05-05  本文已影响47人  黄家公子铭

在新一年的第一次全体员工培训上,培训导师谈及“徐西森小组廿四技巧”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同工能回答其中一个。导师不由得又一次表达自己的不满。当听到徐西森教授时,虽对此名字有印象,我完全想不起是哪些技巧才是这廿四技巧中的。最后老师说出其中一两个的时候,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原来是这些啊!”。导师不止一次对同工未能背熟他所教授的知识而不满,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其实老师每一次对同工未能对答如流都会有不满情绪和忧心,令其觉得同工对培训的内容不以为意。我们的表现再与他督导的另一个机构的社工比较,更是相形见绌。

扪心自问,自己对培训所学的知识复习得不够用功,但其实自己一向认为,这些东西应当要看,但何必要背个滚瓜烂熟呢?如果这些技巧要运用自如,即使能倒背如流,也未必能做到。在一次督导指导我个案时,其中一处令我思考很多,其中一处形成问句的时候,却未能更好地发掘案主的能力。案主已经在情绪问题的漩涡中,我一句追问其原因,则反而使其继续在负面中兜转,督导的意见是,面谈需要发掘其背后的优势与能力,同时需要对案主进行评估,可以用一句开放式问句让案主去表露,再在回应中回应到案主的优势和能力去,把案主从负面情绪中带出来,焦点治疗不追究事情之原因。我向督导提出疑问:从所犯的错误来看,我会觉得自己的实务能力似乎没有众位督导所评价的那样。督导说我是在尝试用焦点治疗的方法面谈,“结果→原因”思维也是多数社工会犯的错误,需要继续阅读《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一书。而且刚开始做个案,错误在所难免。我在个案和小组当中,总想尝试用一些在培训时候所学到的一些技巧,甚至模仿督导示范时候的语气和连接词,即使不懂如何回应,也仍然记得语句要中肯,中性,委婉。后来在书中看到,焦点治疗是很少,甚至几乎没有“why问句”。就这此例面谈来说,我并非不记得开放性问句有哪些,可以怎样问,我是没有根据实际面谈中的对话去继续形成问句。整本书很多对话,除了阅读介绍和分析之外,其中的对话更是要慢慢琢磨,思考和回想自己曾经在接触服务对象时是否可以这样说。

“徐西森小组廿四技巧”,课件上已写有每个技巧的意义,内涵和对话范例,但这些技巧不是限死在小组中运用的。比如澄清技巧,支持技巧,反映技巧,回馈技巧,催化技巧,再陈述技巧,联结技巧,摘要技巧等等,其实也是面谈技巧。既然是面谈技巧,在个案中也可以应用了。然而,这些技巧都是死的,活用才是体现技巧。而背熟了就能灵活运用吗?当然不可能面谈的时候拿着这些课件去,一边面谈时候一边翻看课件。而每一个形成问句和回应的技巧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哪一个技巧,什么样的问句才能产生积极作用,确实要社工在一瞬间便做出反应。在面谈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不是“要用哪一种技巧”,而是“可以什么样的话怎样回应”。回应只是在须臾间就需作出。所以我一直以来,不去背什么SADSCARED,DARN CAT,从来不记这些一个字母对应的一种技巧。我向来是思考:当案主回答那一句的时候,我可以用哪一样的问句。当然,不是说背熟了反而不能运用自如,但我个人的学习习惯是不喜欢去死记硬背。

我把学习的体会与督导分享,督导也建议能背一背也好,个案其实很好玩。不过我现在的感觉是我被个案玩!面谈的时候,我最记得的是:从案主最后或者较早的的回答内容来形成下一个问题,所以,接纳、倾听是其基础,从案主的参考架构出发去形成问句。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到,要把这些技巧能运用自如,一定是在实务操作中去运用才能达到纯熟。单纯背一百次,其实还不如认真在个案或者小组中运用一次。纯熟是通过操作和运用的纯熟,而非口上能倒背如流。在尝试运用焦点治疗面谈的时候,虽然已“从案主最后或者较早的回答内容来形成下一个问题”,但是焦点治疗也注重案主的优势和能力,所以,我回应的时候虽然利用当事人的话语,但没有将案主从负面中带出来。有时面谈的时候,脑子却在想“我该怎样回应他,用什么技巧呢?”,这可能这已经影响了自己倾听的了。面谈记录之所以记录对话,就是希望督导观看到自己面谈技巧的运用如何,究竟如何记录才算专业,专家们各执一词,我只需坚持对自己有用的即可。

我资质平平,再回想自己时常勉励要将勤补拙,而实际上做得还不够,有时候却不知如何勤力。社工需要学习的专业技能实在太多,叙事治疗,游戏治疗,缅怀治疗,焦点治疗,哀伤辅导,沙提雅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本治疗,理性情绪治疗等等,恨不得一下子把它学完,越是培训学习,越是觉得自己专业能力不足,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是不懂的!但是一年来培训学习的东西,才仅仅得其皮毛,还没有学好用好,拼了命硬学习也可能会是贪多嚼不烂。导师的对社工的寄望,犹如《倚天屠龙记》里,金毛狮王谢逊在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应要把大量的武功理论、口诀招式、穴道封解记住一样:现在即使没机会用,先记住了,如等到服务对象遇到需要社工解决的问题时再学习是不可取的。即使自己把学过的反复阅看,思考,似乎仍未足够,最多看两个小时,学习状态又已饱和,导师讲一天的内容,回去之后只有几页纸。有时培训讲的内容又过深,所介绍需要继续看书也未能获取。所以,这些培训内容,到现在如果是多复习几次,便觉得味同嚼蜡。因为对于目前的个案小组开展来说,所学的内容难以完全运用。这就是我为何一直在强调需要更多的一线实务,当社工被逼去更多考了完成指标的时候,其实催生了投机取巧之风。虽然,社工也能在前两三年中得到成长,但是,成长的瓶颈很快就出现了。说到指标也奇怪,社工想方设法完成指标,却也不见得能完成,个案尤甚。毕业将近两年,督导看来我还是才刚开始做个案,就是因为多数社工每年做的个案屈指可数。皆因实务的局面还没打开!就连街道,居委在名为“幸福社区”的地方内开展活动,还不是一样要社工去捧场,居民为何参加的意愿低?街道和居委也需要一起来思考和探讨。

其实被培养本土督导也是如此,现在的督导培训班,研修班,几乎尽是总监或以上的行政管者才有资格参加,而研修督导的社工却多数离开一线实务,或者根本没有一线实务经历,而学成以后,却仍然不见到一线中来。督导研修的课程要求修的学分中,有一项是督导家综一线社工的实务,曾有同工与我分享,研修的督导认为她小组中的游戏幼稚,不适合长者参与。我问同工,小组的气氛如何,是否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同工说是。我当时就认为既然达到预期效果就是好游戏,何须纠结幼稚不幼稚?后来再去问香港的督导,督导也认为,气氛好,能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不必介意幼稚不幼稚,唤起小组气氛就合适。所以两个意见参考,再加上自己的体会,我认为,真正的督导是建立在有相当实务的经验基础上。我不是对香港督导顶礼膜拜,也无意指责研修班督导的水平。参加研修班督导培训的管理人员的能力大多是出类拔萃的,足足可以甩我几条街。我想说的是,香港督导已有十多年的一线实务经验,不仅仅是读个研修班,找一两个社工指点一下就能督导的。本身参加研修班的行政管理人员,我想他们能力和潜质再好,也不敢说自己实务经验丰富吧?斗胆说一句,没有丰富实务经验的督导,只是马谡和赵括那样纸上谈兵而已。过多两年,大量一线社工的经验比那部分的督导的经验还要丰富,这些意见会让人不怀疑吗?当然,我并非认为督导研修办教授的内容无用,本土督导确实需要培养。我强调的是,请不要离开一线实务来谈督导。离开实务而培养督导,只是建空中楼阁。香港督导能循循善诱一线社工,绝非拾人牙慧,是少不了个人丰厚的实务经验分享与感悟。如果我把个案面谈给研修班的督导看,又会如何呢?现在的社工晋升只有管理层一条路,进了管理层就是离开一线实务,并不是管理和宏观实务不重要,但是管理是为了服务而管理的,确实不少人做社工,做了两三年就不想做,一大堆社工都是三四年经验,有着更多经验的社工却是占少数,专业化职业化能发展起来?究竟能有多少管理岗位可晋升?太平天国时的天京,几乎全是官,十三个官配一个兵!管理是为了提升实务啊!

督导曾提到,现在内地社工专业的学生是天之骄子,不愁找不到社工岗位工作,好比“皇帝女唔忧嫁”。我当时听闻到,极不以为然。我想起毕业那年,曾有一家机构本来已通知我去面试了,却又在面试的前一天通知我不需去面试,我当时既气愤又郁闷。来电者告知,他们的主任认为我的实务经验太少,未能达到招聘要求。几天后,到另一家机构去面试,那机构曾是实习的时候投过简历,当时还特意邀请我前去实习,当时便以为可能会易话为,但面试者同样认为我的实务少得可怜,不能考虑录用我。顿时万念俱灰,想不再谋社工之路,早知当初到此机构实习,可能情况又会不一样!后来得知,拒绝我面试的机构竟然是大名鼎鼎。单这两次面试,一下子就打沉了我,原来自己在学校里的那些实务,加上后来毕业实习经历,对社工机构来说,根本微不足道。所以那时候起,我完全没有一点导师所指的“天骄”心态,反而觉得原来我是这么差!这也是我后来进入机构工作不久,被迫委曲求全的一个原因,我担忧再去面试的话,很难有机构雇佣我这连微末道行都没有的菜鸟社工。当时就有一种“雪耻”冲劲,但后来转念一想,别人才不在乎你学的是好是坏。况且,你在成长,别人也在成长,你在学习,别人也在学习,什么精要治疗可能别人早已学过了,学的东西不知道要比我多多少,用功不知比我勤力多少。那句话当头棒喝: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就该静下心来学习。

我作为一个一线社工,时时长篇大论,却未有真知灼见;作为社工界的一份子,未能勤恳刻苦,反而常对行业发展口诛笔伐,或许将有一日我会自取其辱。如想在实务上要做到游刃有余,我还需要更努力些。

一四年三月卅日,大雨滂沱,看书不进,有所思而记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