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9

2020-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Maple_b9e8

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30天让孩子的学习更主动

王宏 钟思嘉

63个想法

第一章 儿童时间管理的心理因素

即教学习,学习过程中允许孩子犯错,尝试中获取经验,21天是学习的过程,错误递减,至少180天养成习惯

>孩子成长的三步骤

鼓励孩子遇到困难愿意再尝试,而不是用一堆为什么来质问,在犯错中即孩子做错了得到的是鼓励,他就会在快乐中错误递减

>孩子犯错时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

把对好行为的期待放慢,不把焦点放在孩子没做到的部分,他的错误就有可能递减。孩子犯错时得到的如果是鼓励和肯定,孩子就会继续尝试而进入下一个步骤,最终形成习惯;如果得到的是批评和指责,孩子可能会逃避尝试而终止成长,无法形成习惯。

>21次的错误到180天的习惯

孩子按照“时间表”完成任务,根据“星星表”获得红星,兑换“礼物表”得到奖励。“三表”同时实施才能激发“外驱力”,再配合“美言录”,即父母每天一句话,说出孩子做得好的具体行为,确保“外驱力”转化成“内驱力”。

>什么是“三表一录”

成功效应

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因愿望得到满足而获得内心的愉快

失败效应

经过极大的努力却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会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的成败效应

在时间表中,如果给孩子设定的某项任务,孩子宁肯不要红星也不做这件事,或者某项任务连续3天都没有得到红星,违背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把这项任务分解,如分解成两个任务,先完成一半,再完成一半

>目标符合最近发展区产生成功效应

要确定任务难度,让孩子愿意从舒适区到发展区完成任务,产生成功效应。父母的提醒催促会加大孩子紧张程度。任务可分为简单任务,舒适区完成给1颗星、中等任务,发展区完成给1-3颗星、复杂任务,发展区到潜能区完成给3-5颗星。

>目标要在舒适区和发展区之间才有效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当孩子写作业或者做事情的时候,如果父母不断地提醒、催促、唠叨、批评、指责,就会产生超限效应。

>什么是超限效应

大脑的结构非常复杂,分成新脑、旧脑、脑干,新脑统治知能、情绪以及支配,旧脑是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干劲的源泉,脑干被称为生命的基础,支配内脏器官,调节身体各部组织。

>超限效应与大脑:干劲藏在旧脑中

一是帮助孩子用语言标明内在的情绪;二是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通过不断描述孩子感受,帮助孩子平静情绪。当孩子平静以后,要把问题抛给孩子,引发孩子思考,“孩子,下一次怎么能考好呢?现在做点什么才能达到你的期望呢?”耐心引导孩子关注现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目的。

>接纳、反映的两个目的

对于不敢跟别人玩的孩子,训练的重点在“敢”字上面,增强孩子在交友过程中的自信心。

>孩子交友两种类型、原因及训练策略

目标分解,从叫人开始,到电话约同学,再到跟同学玩,预计可能会遇到哪些情况,都跟孩子在家里练习。

>被动型交友的训练方法

要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设计多个可能发生的情况。用行动模拟交友场景,设计的脚本越多,练习越多,孩子进步越快。选择孩子在小区玩的时候对他进行观察,记录细节,回家后进行角色扮演,父母可以扮演其他的小朋友,也可以扮演自己的孩子,角色可以互换。

>少说多做:角色扮演提高孩子交友能力

对于学校发生的情况,可以让孩子找出班里受欢迎的同学,观察他们有哪些优点,分析大家喜欢他们的原因。记录这些孩子课间的时候和谁玩、玩什么、遇到哪些事情等,回家讲给父母听。如果孩子不愿意和你分享,可以用外驱力的方法,孩子跟你讲一件事情,加1颗红星。当他不断地用语言描述这些榜样的好行为时,就会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的行为也会有所改变和触动。

>如何提高孩子在学校的交友能力

第二章 儿童时间管理的具体应用

举手123(1是举手次数,2是具体问题,3是回答问题)方法能帮助提高孩子上课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举手1-3次1颗红星,3-5次2颗红星,5次以上3颗红星。

那当孩子说他上课举手3次,可以继续问这3次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第一天孩子可能没有记住,父母要跟孩子约定:“明天你举手的时候,好好记一下老师的问题是什么?每一个问题加1颗红星。”第二天,孩子可能告诉你老师问的一两个问题,如约给孩子加红星。

继续问孩子:“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如果孩子答对了,再加1颗红星。第三天,孩子回答的问题更多了。意味着专注力更长了。

>孩子不会听课怎么办:举手123

“三个不”,完成给3颗红星:头不抬,手不停,嘴不动。如果有不会的作业,可以标记出来,不要停,继续做,直到定时器响了再休息。

如违反“三个不”原则,一次记为一个提醒,三个提醒就减去1颗红星。当孩子不高兴,父母切忌讲道理,给孩子以新的希望,把孩子的精力转移到他做得好的行为,直接给孩子红星。

通过3次提醒减1颗红星(小惩罚)、1个好行为给1颗红星(大奖励)的方式,让孩子更关注自己的努力和积极的行为,情绪也会比较稳定,做事效率高。这种方法的原则是不要把红星全部减完,至少要给孩子留1颗红星,如果能加几颗红星效果更佳。

>孩子写作业不专注怎么办

时间表是他的工作,星星表是他的工资,礼物表是他的消费。这“三表”要一起执行,才能完成从“狼追型”到“驱力型”的转换。

>“三表”同时发挥作用才能激发孩子的“外驱力”

记得中学校长经常说,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成绩差不了。原来孩子的七项学习能力(自信心、好奇心、意向性、自控力、关联性、沟通力、合作性)是在6岁之前,通过生活自理锻炼成长的。假如缺乏锻炼,将来缺乏的不仅是生活自理能力,还包括学习能力,二者是互相迁移的。

>小时候生活自理,长大后学习自主

第三章 儿童时间管理效能:孩子的行为目的

孩子自我的成长包括生理我(0~4岁)、社会我(4~12岁)、心理我(12~16岁)等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同。

>抓住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4-12岁是关键期,一、二年级是第一个黄金补偿期,三、四年级第二个黄金补偿期,到五、六年级就是第三个黄金补偿期了。

12岁以后的孩子处于心理我阶段,他重视的是朋友,他最反对的就是权威,老师和父母都是权威的代表。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跟孩子成为朋友。

>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补偿期

时间管理效能的六大模块

>[插图]

在12岁之前分成4种,4种分别是吸引注意、争取权利、报复和自暴自弃

>戴克斯的行为目的说

孩子不当的行为目的及处理方法

>[插图]

当孩子表现某个行为,父母提醒、催促、唠叨,不断地告诉他不要这样,可是孩子暂时停止这种行为,过后就又会出现,或者换一个行为,孩子就是在吸引注意,他希望你关注他。

父母要忽视不好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得到注意;而当他有好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关注到他,给予他关注。

>吸引注意

当父母多次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父母感觉生气了,这时候孩子的行为目的是争取权利。

不要在亲子战争中跟孩子硬碰硬,父母可能赢了面子,丢了里子,表面上可能孩子屈服了,事实上口服心不服,而且行为目的可能会继续升级到报复。

要赋予孩子掌控自己的权利。及时从冲突中退出,转移注意力,或引起孩子帮忙的兴趣。

>争取权利

当孩子的某些行为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讨厌等,孩子的行为目的就是报复。父母要知道首先是孩子觉得受到了伤害,对于报复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停止批评和责罚,而应该采取相应的方式,让孩子感觉被爱,当孩子感觉到被爱的时候,他才会有好的行为出现。

>报复

当父母对孩子极度失望,感到要放弃的时候,孩子的行为目的就是自暴自弃。父母要用放大镜去找他身上点滴的进步,去找他的一点点努力。

>自暴自弃

不要挑剔孩子的行为是否标准,而要关注孩子的贡献和付出,要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对孩子的好行为要睁眼,对孩子的不好行为要闭眼。

>慧眼辨识好行为

第四章 儿童时间管理效能:父母的情绪管理

父母对孩子通常有四种负向的想法:第一个是严重不幸;第二个是应该/必须;第三个是无法/不能;第四个是自责内疚。

>父母的四种负向想法导致他们情绪失控

父母认为孩子现在的不好表现,如果不及时制止,将来就会非常严重,导致不幸的大危害。

具体句型就是:“他现在就这样,将来还不……”,因此忧心忡忡。

孩子的成长就是犯错误的过程,他们在成长中,错误在所难免的,没有什么大不了。

了解孩子错误背后的出发点,肯定孩子的出发点,看到孩子行为好的一面,孩子会自动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父母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就勇于尝试,敢于犯错,乐于改正,也愿意承担责任。

如果孩子做错了,父母立即批评他,孩子会为了逃避批评而不再去尝试,甚至为了逃避责罚而说假话,反而助长了孩子这些偏差行为。

>严重不幸

父母觉得孩子不应该犯错误,错误必须被校正,如果不严厉批评他,他就不会改过向善。

面对孩子的各种状况,如不上学、打架、撒谎等,当父母头脑中冒出“应该/必须”的时候,要缓一缓,听一听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他。否则,就错失了教育孩子的良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更可能耽误孩子的成长。

>应该/必须

父母就觉得我无法忍受孩子犯错,更不能放纵孩子错下去。

当我们能克服自己这种“无法/不能”的负向想法,允许孩子有一点点小偷懒,允许孩子有一点点开小差的时候,孩子内在需求被满足,会变得更合作,能专心写作业,效率也更高。

>无法/不能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不好,父母就会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特别自责。这种自责又会变成对孩子更高的要求。

要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达到那么好。他没有那么好,并不代表父母的失败。

>自责内疚

孩子必须要听从父母的安排,服从父母的管教,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孩子表面上恢复了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孩子,实际上他已经关上了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权威派

孩子还小不懂事,遇到麻烦不会处理,所以发脾气很正常,父母多顺着他点就好了,等他再长大点就懂事了。

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等家长发现时,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放任派

父母生气不是因为孩子犯错的本身,而是我们内在的负向想法,或者说我们对孩子有一个很高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够一下子做对。

>父母的情绪控制是关键

生气冷静下来以后,想一想生气的原因?因为孩子做得不好,还是因为对他有一个超出他能力的期望,或是因为想控制他,而他不让我控制?到底想要一个能够自主自立、自我思考、有独立想法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应声虫,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任何自己想法的孩子?

>突破“压抑”或“发泄”的魔爪

父母的情绪管理是整个“父母效能”中最难的一部分,父母的自我改变,它不是技巧,而是你性格的改变。牢记口诀,一离二吸三凉水。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十年磨一“情”

第五章 儿童时间管理效能:积极倾听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我们答应了孩子不生气,却在孩子诚实地告诉我们他的错误时,难以自制,大发雷霆,导致孩子不再信任。久而久之,孩子们就知道,只要有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发生了不好的事情,跟父母说也只会招来责骂和批评,索性就闷在心里。

>为什么孩子有话不说

第一个因素就是尊重;第二个因素就是接纳。一个人能够对你无条件地积极接纳,不带任何评价地听你说话,听你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这就是爱,这就是沟通最好的、最高的境界。

>爱的二因素

一是放弃控制,要彻底放弃孩子一定要接受父母想法的愿望。二是尊重孩子,父母除了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以外,还要尊重孩子选择与承担的权利。三是信任孩子的能力,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给孩子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并从旁鼓励与支持,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四是允许孩子犯错,当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允许他犯错;当他犯错的时候,感到伤心、难过的时候去陪伴他,鼓励孩子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

>父母爱的表达四方面

需要反思,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也就是他们必须表现得特别好,考一百分,听话等,父母才爱他们。从内心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而到了孩子眼中却都成了有条件的?

>沟通的障碍:父母的七种错误角色

第一个角色就是指挥者。指挥者通常就是用命令、指挥、威胁的方式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指挥者

父母常常用这种应该、必须来要求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种应该主义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否定了。

>说教者

没有问清事情的缘由,理所当然地判断都是孩子的错。

>万能者

告诉孩子我什么都行,什么都会。

>万能者

用特别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做什么都是错的,经常用讽刺、挖苦、挑剔的语气,如这是我儿子吗?我儿子怎么能考这么差呀?

>批评者

父母就像心理分析师,帮助孩子分析他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暗示孩子他的问题是自己造成的,另一方面容易让孩子心安理得地安于现状。

>心理分析者

用简单的方法来帮助孩子,直接告诉孩子,你这些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安慰者是一种很隐蔽的错误应对方式,常常被父母忽略,觉得我已经很好地对待孩子了,实际上它起到的作用同样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安慰者

如果我们能够用语言把自己的情绪梳理清楚,我们的神经就得到了镇定,心灵就得到了净化。

父母学会积极倾听,用自己的语言把孩子的感觉反映出来。通过积极倾听,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以及孩子的想法和感觉,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和聚焦问题。

>有净化作用的积极倾听

(一)身体语言,通过身体姿势让孩子觉得父母现在愿意听他说话,如眼睛看着孩子,或者蹲下来跟孩子平视,也可以拉着孩子的手。

(二)重述,妈妈用自己的语言把孩子的想法说出来,尤其是把孩子想说而没说的感觉,用妈妈的语言说出来,并反馈给孩子,一定要用疑问句,以问号结尾,向孩子求证。

(三)改句子,把“我”改成“你”,像照镜子一样,把孩子的话反馈回去,让孩子思考是不是这么回事,不需要加进父母的判断。一定要用问句,不要用句号结尾,实际上引起孩子的思索。

(四)举例子,当孩子表达一个想法,父母没听明白,感觉有点糊涂的时候,可以举一个例子问问孩子是不是这么回事。

(五)摘要,把孩子的话整理后,以几句话概括出来。

(六)引导,当你不知道怎么回应孩子的时候,你就问他:“然后呢?后来又发生了什么?然后怎么样了呢?能不能再多说一点呀?”“怎么办呢?”这样引导孩子继续把他的想法深入下去,探索他内在的感觉,引导他觉察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六个技巧打开孩子的心扉)

(一)身体语言,通过身体姿势让孩子觉得父母现在愿意听他说话,如眼睛看着孩子,或者蹲下来跟孩子平视,也可以拉着孩子的手。

(二)重述,妈妈用自己的语言把孩子的想法说出来,尤其是把孩子想说而没说的感觉,用妈妈的语言说出来,并反馈给孩子,一定要用疑问句,以问号结尾,向孩子求证。

(三)改句子

>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六个技巧打开孩子的心扉)

积极倾听有一些固定的句型,就是“你的意思是?”“你的感觉是?”“你觉得怎么样?”“我不太了解你的感受,你能再说一遍吗?”等。

>掌握积极倾听的句型

引导是关键,如果父母强调的是“下一次”和“怎么办”,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问题解决方向上来。

>转换语引导: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

第一,要通过接纳、反映的过程聚焦问题。

第二,用脑力激荡法找到可能的方法。引导孩子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法,若孩子想不出可以说:“如果是我,我有可能用……的方法。”按照这样的句型,给孩子的方法里边加入解决办法。也可以跟孩子说:“假如你们班某某同学遇到这种情况,他可能会怎么办?”孩子观察别人的能力很强,他可能会说出解决办法。

第三,评估每一个方法。如果那样做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办法。

第四,从这些方法里挑出一个方法。

第五,确定行动的时间,和孩子确定什么时候用这个方法?

第六,反馈和评估,及时询问孩子行动的结果,并判断有效性和是否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提高。

>讨论:问题解决六步骤让孩子学会问题解决

第六章 儿童时间管理效能:问题所有权与“我的信息”(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我的信息”句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描述孩子的行为,如“当你拍我脸的时候”,或者“当你用手扳我头的时候”。第二,告诉孩子你的感觉,如“我觉得很疼”。第三,说出原因,如“因为我正在跟同学讲话,你这样突然拍我,让我很没有面子”。第四,提出希望,如“我希望你下次能等我和同学说完话再说,或者你很着急,就轻轻拍我的手”,并且示范他怎样轻的一个幅度拍我的手,我是可以接受的。

>运用“我的信息”表达父母的感受

“我的信息”的句型就是“当……我觉得……因为……我希望……”。

>“我的信息”的具体应用

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行为是否干扰到我?第二个问题是孩子的行为对自己或对他人是否有危险?

当问题所有权属于孩子时,父母要用积极倾听。

如果父母的回答中,只要有一个是肯定的,那么问题所有权就是父母,需要用“我的信息”。

>利用两个问题分清问题所有权

第七章 儿童时间管理效能:鼓励让孩子更自信

鼓励和称赞不同,鼓励发生在孩子表现不好沮丧的时候。

第一,鼓励是注重孩子建设性去处理生活的能力。

第二,鼓励注重内在的评价,注重内在的感觉。

第三,鼓励注重孩子的进步。

第四,鼓励注重孩子的贡献和付出。

>鼓励和称赞的区别

豆豆喜欢玩游戏,而我不愿意让他玩。豆豆不爱跑步,而我想让他跑步。我提出了一个方案,跟豆豆说:“豆豆,你愿不愿意跑多长时间步,就玩多长时间游戏?”

>妈妈,我要去跑步

孩子开始是外驱力(外因)激发行动,通过鼓励(美言录)就变成了内驱力(内因),外驱力向内驱力的转化是需要鼓励来完成的,而且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美言录:从外驱力到内驱力

第八章 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有效对待孩子的犯错行为

孩子回家就玩游戏只能玩5分钟,如果孩子写完一项作业可以玩10分钟,如果孩子所有作业都写完可以玩20分钟。

如豆豆晚上不爱睡觉,我跟孩子约定晚上9点上床睡觉,同时定义“上床睡觉”的标准就是“关灯,闭眼,不动”,和孩子约定如果豆豆上床晚了,如今天晚了5分钟,如果明天闹钟一响就起床,没有问题;如果明天早晨到点起不来,说明孩子没睡好,明天晚上就要早上床10分钟。

>合理的行为结果运用的原则

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虽然这很难,但是依然要尽力而为。同时要运用好三表一录,从狼追型努力进化为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积极倾听,有效沟通,亲密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