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22) 新儒家:程朱理学,陆王学派的起源
在邵庸和张载等人的宇宙论之后,新儒家分成了两个学派,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兄弟二人。号称“二程”,弟弟是程颐(1033-1108)开创,由朱熹(1130-1200)完成。称之为“程朱学派”,或者说“理学”。哥哥程颢(1032-1085),由陆九渊继承,王守仁完成,称之为“陆王学派”,或者“心学”。在二程的时代,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两个学派的不同意义,但是到朱熹和陆九渊,就开始了一场大论战,一直持续到今天。两个学派争论的根本性问题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者宇宙的心)创制的。
程颐程氏兄弟是今河南省人。程颢号明道先生,程颐号伊川先生。他们的父亲是周敦颐的朋友、张载的表兄弟。所以他们年少时受过周敦颐的教诲,后来又常与张载进行讨论。还有,他们住的离邵雍不远,时常会见他。这五位哲学家的亲密接触,确实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佳话。
程颢程颢非常欣赏张载的《西铭》,因为其中心思想是“万物一体”,这正是程颢哲学的主要观点。在他看来,与万物合一,是仁的主要特征。在程颢看来,人必须首先觉解他与万物本来是合一的道理,然后,他需要做的一切,不过是把这个道理放到心中。做起事来诚实地聚精会神遵循这个道理。这样的功夫积累多了,他就会真的感觉万物与他合一。他认为万物之间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孟子说,“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都不过是我们与他人之间这种联系的表现。后来的陆九渊在程颢的万物合一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
在先秦时代,公孙龙早已清楚地区分了共相和事物。他坚持说,即使世界上没有本身的白的物。公孙龙有一些柏拉图式的观念,区分两个世界:永恒的,和有时间性的。可思的和可感的。可是后来的哲学没有发展这个观念,公孙龙所在的名家哲学也没有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哲学思想。相反,中国哲学发展到了另外一个方向,过来一千年,中国哲学家的注意力才再度转回到永恒的观念上。这两个思想家就是程颐和朱熹。不过程朱不是名家的继续,他们并没有注意公孙龙。他们直接从《易传》中发展出了他们的“理”的观念。
道家的“道”与《易传》的道存在着区别。道家的“道”是统一的最初的“一”,由它生出宇宙的万物。相反,《易传》的道则是“多”,它们是支配宇宙万物每个单独范畴的原则,也就是规律。正是从这个概念,程朱推导出“理”的观念。
当然,直接刺激了程、朱的,还是张载和邵雍。前一章我们看到,张载用气的聚散,解释具体的特殊事物的生灭。气聚,则万物形成并出现。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事物有不同的种类。假定一朵花和一匹叶都是气之聚,那么,为什么花是花,叶是叶?我们还是感到茫然。正是在这里,引起了程朱的“理”的观念。程朱认为,我们所见的宇宙,不仅是气的产物,也是理的产物。事物有不同的种类,是因为气聚时遵循不同的理。花是花,因为气聚时遵循花之理;叶是叶,因为气聚时遵循叶之理。
程颐的“理”的观念
张载与邵雍的哲学联合起来,就显示出希腊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形式”与“质料”的区别。这个区别,程朱分得很清楚。程朱,正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为世界上的万物,如果要存在,就一定要在某种材料中体现某种原理。有某物,必有此物之理。但是有某理,则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相应的物。原理,即他们所说的“理”;材料,即他们所说的“气”。朱熹所讲的气,比张载所讲的气,抽象得多。
处理情感的方法
新儒家处理情感的方法,遵循着与王弼相同的路线,就是情感不要与自我联系起来。程颢的观念是圣人也有喜怒哀乐,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后来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继承并发扬了其心学,做人做事果断,从不脱篱带水。
寻求快乐
寻求快乐是新儒家的目标之一,在新儒家中,有些人批评邵雍,大意是说他过分卖弄其乐。但是对程颢从来没有这样的批评。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在这里找到了中国的浪漫主义(风流)与中国的古典主义(名教)的最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