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听金海峰老师讲《大学》
大学是儒家文化四书中的开山之作,是孔氏之遗书,被中国人称为入德之门。
一、何为“大学”?(三种解读)
1.和小学相对应的高等教育。
中国古代,“人生八岁入小学,学洒扫应对(来客人打招呼)进退(出必告,返必命)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
小学注重的是习惯的养成。
“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公卿大夫之子,文武百官之子以及民间俊秀皆入大学”。
“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通一艺,十五年而五经成”——《汉书•艺文志》
故,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读过了五经,把五经的思想都掌握到了,就可以用理论指导行为,立足于社会。
所以,大学先是指区别于小学的高等教育。
2.大人之学、君子之学
大人指地位高的,君子指德行好的人。
3.开阔思想,提升境界的学问
大学问就是能够让你的心胸放大,让你的思想开阔,让你的人生境界大起来的学问。
故,《大学》开篇有三句话,被称为人生的三纲领。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章句》
要明白懂得光明正大的人生道理。《尔雅》中解释,明明德,不仅要自己明,还要明布于天下,让天下人都明。
所以中国古代的帝王,既是权力的高端,又是道德的榜样,古代帝王办公的地方叫“正大光明殿”即来自于“明明德”。
不管是自己明,还是要明人,都要做到最好,要亲民。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做家人的榜样,做别人的榜样);欲齐其家(良好的家风)者,先修其身(修正自己的内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欲修其身(内外双修)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有心理欲望,有追求);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学懂了),致知在格物(区分物,指学习)”。——《大学章句》
格物致知:学习层面。
诚意正心:通过学习来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内在的改变带来外在的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成,意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章句》
六步骤: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知道到哪停,有目标)而后有定(定方向,定计划),定而后能静(心静,从容不迫),静而后能安(身安),安而后能虑(思虑周详),虑而后能得(成功)”——《大学章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章句》
三纲是《大学》的纲领旨趣,更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它强调尊重历史,尊重教化,尊重道义,让人掌握一整套社会理论,并获得谦和礼让仁爱之心,引领人们走向真善美。
三纲领八条目是《大学》的核心体系。
《大学》指出,要想实现人生的三个纲领,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通过实现六步骤以实现内外兼修,内胜而外王。
达到六步骤以实现内圣外王。
纠正歪解: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纲,即表率,榜样。
正解为:领导要做下属的表率,做丈夫的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父亲是儿子心中崇拜的英雄,
关于修身的论述: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老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