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论好文章思考者

从"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谈起

2017-03-25  本文已影响93人  諒論耕

      提要:所以政治家是枪杆子胜过笔杆子的,而文学家则是笔杆子胜过枪杆子,所以政治家是生前光荣死后落寞的多,文学家是生前落寞死后光荣的多。这是因为政治家掌握了生前的话语权而无法顾及生后,文学家难以掌握生前的话语权却掌握了死后的话语权的缘故。毕竟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是生活在文学家的话语权的时候要多,所以文学家就“显远不显近”,而政治家就“显近不显远”了。也就是说政治家却是得到了昨天今天却失去了明天,而文学家是失去了昨天今天却得到了明天。

 正文:

        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文学与教育》一书中说过:“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王国维先生的看法我是大抵赞同的,但存疑也不少。一方面我肯定精神利益远大于物质利益,但另一方面我却怀疑百政治家不如一大文学家的言论的正确性。为什么呢?因为王国维先生为了他的《文学与教育》一文的文意服务是有意无意的将两群不在一个档次的人物进行了比较品评的,即用一个顶尖的文学家和一群庸众的政治家进行了比较,其实是,这些“政治家”是连家也称不上的,他们只是客而已,俗称:“政客”罢了;这些“文学家”也不仅仅是文学家,至少是思想型的文学家,或者就是“思想家”的代名词。这也就是王国维先生的“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的来由了。但是按他的这种比较法,则我们说 “生百文学家,不如生一大政治家”也是很成立的。所以我倒是觉得王国维先生不如说:“  “生一百政客,不如生一文学家”。这,我想倒可能是王国维先生的本意,怎奈当时代的中国多的乃是政客,少的乃是文学大家,所以王先生一方面不敢怎么得罪政客当道的摇枪杆子者,一方面也深哀不争气的摇笔杆子者,所以这才含蓄而愤愤的说道:“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呢,他的实质本是哀两者都少而偏怒文学家更不多的现状,而希望文学家和政治家都多起来的。

       如果不按我的观点解读,就按字面意思看,“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也是说不过去的。比如说孔子,他对中国的影响是无法估摸的,几无人可以企及,其影响中国社会之深作用中国社会之大,几乎是任何一个政治家可以比拟的。但是,政治家也不仅仅只有物质层面的贡献,他们也有精神层面的贡献的。 就拿秦始皇来说,他的统一六国是显性的功劳,然而他的“千载皆行”的“秦法政”,不也是一种影响千古的隐性贡献吗?它的影响和作用有时候是连孔子也要自叹不如的。所以,真正的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都是影响深远作用巨大的 。

       但坦白的说,生政治家易,生文学家难的现实则是不得不承认的!这是因为政治家在生前是显要的,是易于超越物质的,而文学家在身前是落寞的,易于耽于物质的。政治家之路可以一如既往,而文学家之路却有时不得不改弦易辙。政治家失败了也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而文学家失败了就是真正的失败了,从来就没有失败的文学家之称。毕竟人们是向往成功,耐不住寂寞,抵不过繁华的,所以从政的人是远远大于从文的人,从政的人不流失又远远少于从文的人的流失的;但另一方面,文学家也有优势的一面,政治家是枪杆子胜过笔杆子的,而文学家则是笔杆子胜过枪杆子,所以政治家是生前光荣死后落寞的多,文学家是生前落寞死后光荣的多。这是因为政治家掌握了生前的话语权而无法顾及生后,文学家难以掌握生前的话语权却掌握了死后的话语权的缘故。毕竟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是生活在文学家的话语权的时候要多,所以文学家就“显远不显近”,而政治家就“显近不显远”了。也就是说政治家却是得到了昨天今天却失去了明天,而文学家是失去了昨天今天却得到了明天。但同一的是,从文者千千万,从政者万万千,都难有几个能够真正称得上家,而成为大家更是难上加难了!之所以我们还认为思想家有优势的原因之二是思想是具有永恒性的。政治家虽然是思想的产物,而他们的行为则只是一时代的行为,如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政策法规,秦始皇的作风,汉武帝不能做;汉武帝的作风,唐太宗又不同;唐太宗的作风,毛泽东又有异,但是一思想家所提倡和发明的某一思想确是昨天是一一得一今天是一一得一明天也是一一得一的!

       但总的来说, 我总觉得文学并不有如我们所说的神圣,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一种偏见,但是我确实对文学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

       一方面,我承认真正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天才的智慧的创建,并包含着一些深邃的思想;但另一方面,我觉得文学作品的思想是很雷同很重复的?新意不多,思想也有点杂乱,唯一说的过去的是文笔很好。而且,许多文学作品根本也不能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很多不过就是几个文人的吹捧而已!许多作品你看起来不错,评论却不怎么样;有些作品里你看不出来的,评论却给你看出来了,其实,后来究竟是你看了文学作品呢还是看了评论了呢,你自己也弄不懂了!所以我觉得文学作品是要看,但没有必要看很多,除非你是从事文学之路的,否则无多大助益,还不如去看看其他类的书籍如哲学美学心理学等等。文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时候被特意的夸大化拔高化了,我肯定它的价值,但我不承认它的神圣!

       另一个方面,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就是认为只有看书才有用,那是非常荒谬的。为什么呢?因为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电视新闻?等等都可以对一个人的思想修养见识人格有很大提高和扩张的,只是问题在于我们忽视了:我们往往用我们的经典的书籍去和一些烂电影烂节目烂电视剧去比较!殊不知如果我们能看顶尖的电影顶尖的电视剧顶尖的什么什么的?能静下心看进去也是受益无穷的。而如果看一些低级趣味的书籍则非但无益而且有害,这个道理是不言而明但不言就要见忘的!

       还有一方面,我们老是在强调文学在当代落寞了,太商业化了。其实文学本来就不是一种群体的行为,而是一种个体的自娱自乐的行为。一般就是古代的吃的饱肚子的文人雅士的消遣自娱,所以古代写的好文章的人大概只有两类,一类是真正的达官贵人;一类是虽不是真正的达官贵人,但至少不饿肚子,而要发牢骚的那一群人,他们两者的共同性都在于笔随心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因为他们不要考虑为艺术而牺牲的问题,不要为肚子而去思考稿费的问题,不要制定先屈服理想而后再去从事理想的无奈的问题,所以他们的文章能够力透纸背,直达灵魂。这固然是古代好文学产生的常态,但是宋元明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俗文学的启蒙和兴盛则大体是一群落魄文人为了谋生而不得不从事而形成的,如今在我们看来那时的俗文学中也产生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奉为经典的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说明以市场化商业化为文学导向的创造并不是没有价值,我们中国人总是喜欢托古讽今,殊不知要是把现在当成更古代,古人更要托我们的今讽他们的今了。文学的商业化市场化本是时代的进步本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今天之所以发现文学产生了如此这般大的问题,倒不是什么商业化市场化的弊病,而恰恰是没有充分商业化和充分市场化的恶果,或者说,我们现在的商业化市场化是畸形的不靠谱的非正常的,但即便如此,时间也总会挑拣出几部经典,而成为后世的“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何况,本来漫漫一个明清时代也就几本四大名著和几本三言二拍拿得出说,所以我们现在对文学不要太求全责备要求过高导致失望过大了。

       我们正处于一个转型的社会时期,我们的文学也正在转型着!一切现状都只是一个时代的反射,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浮影,所以一切评论都是徒劳,一切建议都是打水漂,一切担忧都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所以还不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静观其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