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一世情

《两地书》作为鲁迅和妻子许广平的爱情证物,用鲁迅的话说是为他们的爱情做纪念,并赠与他们的孩子,给将来那些知道他们所经历的真相。
1925年3月,鲁迅收到来自学生许广平的第一封信,而后两人开始频繁书信来往。“鲁迅先生,现在给你写信的,是一个受了你快要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听你讲《小说史略》,是当你授课时每每忘形地直率地凭其相同的刚决的言语,好发言的一个小学生、、、”1920年秋,鲁迅在北洋女子师范学校任教。第一堂课,许广平坐在了教室的第一排。鲁迅连夜写给许广平的回信中,以广平兄尊称。他们谈教育,论国情,讨论“壕堑战”,谈人生理想。
众所周知,鲁迅是有家室的。朱安,是名义上鲁迅的妻子。这个作为封建社会婚姻牺牲品的女子,作为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母亲娶媳妇了”这门婚事,鲁迅是很不同意的。
鲁迅与许广平的相交,自1925年3月到7月的通信中,40多封的书信,彼此已逐渐从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发展到互相爱慕之情。但“《两地书》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他们在开始时,彼此间就是那么的不“生疏”,那么的不“需客气”。茫茫人海,寻找一个人,需要契合该有多难?鲁迅跟妻子朱安见面的时间就少,彼此交流也是甚少的,而且一直过着分居的生活。在许广平率真大胆的告白下,鲁迅说他是不敢爱的,鲁迅想到那没有夫妻之实的婚姻,想到与许广平年龄的差距,同时又十分地苦闷和煎熬,许广平的出现,成为鲁迅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与另一个自己在挣扎和斗争。以前,鲁迅总说,他对于自己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没法子。当自己与许广平师生间共同为之追寻对社会人生问题深刻探讨与思索的理想和信念化作爱情的火焰时,鲁迅为自己勇敢了一回。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回答许广平说:我想我是可以爱的,你胜利了。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然而错不在朱安,亦不在鲁迅。
我个人对朱安更多的是同情,然而对于许广平却是敬佩的。至于鲁迅,我想就无需我浅薄去评析。鲁迅与许广平共同生活十年里,创作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许广平帮鲁迅抄写稿子,打点生活起居,并为鲁迅生育了一子,周海婴。甚至在鲁迅死后,从物资上接济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这是一位受过五四思潮旷达的女子,这样的许广平在与鲁迅一起生活以后,常常忽略了自己,一心扑在了家庭和鲁迅的事业上。1936年10月,鲁迅去世以后,许广平继续鲁迅的事业,为研究和保卫鲁迅奉献出了毕生精力。鲁迅作为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对待自我幸福的定义上,最终走出了禁区,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爱情。
《两地书》全书从鲁迅结识许广平到两人相恋再到共同生活分为三个部分,在这三个时间段里第一部分是北京(1925年3月至7月),是一个在迷惑中学生在向老师寻求答案。第二部分是厦门至广州(1926年至1927年1月),这时两人之间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但凡信中文字,皆是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琐事。第三部分,北平至上海(1929年5月到6月),这期间,彼此的信中已经溢于不住满满的爱意。《两地书》,十年相知相心,却撰写出了一段旷世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