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读书睡前阅读

书评 | 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

2018-10-02  本文已影响11人  周某人的业余时光

我有个老乡,是一百年前的人了,但现在的年轻人却都还记得,他就是鲁迅,对于迅哥儿,我们是又爱又恨的。

本来并不打算看他的书,但机缘巧合来长沙读书,然后喜欢上了毛嗲嗲,又是机缘巧合,发现《鲁迅全集》居然是毛嗲嗲的案头书,这才认真起来。

越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好,我们就越讨厌,但真的去学习一下,却觉得很厉害。同样的,越是宣传鲁迅好,我们就也越讨厌,但真的去看一下,却真是了不得。

鲁迅先生看起来就像个严厉的大叔,他最大的本领可能就是骂人了,还是拐着弯骂,破口大骂,要把所有人都骂个遍。

我们却都说:“骂得好!”

我想,那个随时会亡国灭种的年代,对于沉积了上千年的无知和愚昧的国民,不骂,该是醒不了的。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说,鲁迅的文章里,饱含着深刻的民族自省精神,我自然是十分认同。

后面有个台湾作家也学着骂人,骂完还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很多人顿时炸了,表示不服,要骂回去。看来骂人也是项技术活,鲁迅先生确乎是高手啊。

当然,也可能是跟鲁迅先生地位比较高有关。我们向来都是认为有地位的人才能骂人的,大的骂小的,这是天经地义,你一个小小的学者也敢学人家骂人,这就太不懂世故了。

哪里是谁都能骂到我们头上的?

一百年前的上海出现一份新的报刊,叫《新青年》,专门批判旧文化宣传新文化,鲁迅先生觉得有意思,便也在上面作了个栏目,叫“开骂了”。

从1918年~1922年,他在上面发了一些小说,专门拐着弯骂人,其中的14篇被收录到《呐喊》这本书中,有我们熟知的《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等。

现在看来,每一篇都是经典,上面描写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在《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呐喊》位居榜首。

作为一个清醒的人,鲁迅是孤独的,也是痛苦的。看到愚昧腐朽的国民,发出声呐喊,却无人回应,人们既不赞成,也无反对,现实如此,他便也想过跟着一起沉沦算了。

若干年后,《新青年》要传播新文化,鲁迅回忆起当年自己无人回应的凄凉,便觉得要做些文章,用以声援: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许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大师果然是大师,鲁迅对国民性的把握,大概是无人能出其右了。爱看人家倒霉、欺软怕硬、深谙中庸之道等等,都是当年中国人的通病吧,即使现在也比比皆是。难怪当时认识鲁迅的人还以为小说中写的就是自己,担惊受怕,惭愧汗颜。

或许是真的社会进步了,又或许是我还没进入社会的原因,小说里的情况见识的还比较少,但依旧是有的,等到若干年之后再拿出来读一读,或许体会更深。毕竟一国之民性,百年还是难以改变。

钱理群讲,鲁迅的文字,从头到尾都坚持了“两种批判:坚持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批判,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其显示的是启蒙主义的立场。”毛泽东于鲁迅的文字能产生共鸣,或许就是因为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即对旧中国的批判。只不过一个是文字上的批判,一个是实践上的批判罢了。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但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的是“批判的武器”,即充满民族自省精神的文字来慢慢洗炼那些陈旧腐朽的东西。想要“去其糟粕”,首先是要指出糟粕,让国民正视糟粕。

但糟粕跟精华却常常是同一根藤上的两片叶子,丢不丢,每个人观点不同。传统文化是个大摊子,一时半会恐怕很难收拾。有的人一概抛弃了去追求新鲜事物,有的人全部抱着这也不愿丢那也不愿弃,有的人在纠结,有的人在慢慢挑拣,你说这是糟粕应该丢了,我说这里还有点精华不能丢,总之是麻烦得很。没个几百年是搞不清的了。

但也正因如此,鲁迅的书在很长时间内还会有大价值,通过他的文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旧时代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还能看看那些腐朽的东西在当代人中还保存了多少,时常看看,做些反省。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或者一个成熟的公民,是应该有反思精神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要等他人改了我再改,先从自己做起,慢慢地,就好起来了。

就像书中说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如此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