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重心”与“开放的胸怀”
2017-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妍宁的行歌
“自我的重心”与“开放的胸怀”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其实是一个人“开放的胸怀”。
年轻时,交友比较偏执,最看重感觉,讲究所谓“合眼缘”。一旦觉得跟某人对上眼,就可以肝胆相照。而一旦被“直觉”判定“不是一路人”则心门自动关闭,不留丝毫缝隙。
后来发现,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将一个人“定义”成某人时,我们便不由自主地按我们预先设定的框架,寻找符合我们定义的素材,以兹证明“瞧,我说的没错吧?”然而,如果同一个人放到另一个脾性差距较大的人的眼中,甚至可以得到截然相反的定义。当然,这在社交中,人与人的互动不同,引发的结果原本就不同。好像,一个粗鲁的人在一个优雅的人面前,可能就会检点自己的行为。而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很可能在一个潇洒狂放的人面前,舒展很多。
除却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人容易得到不同的结论外,当我们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尝试给一个我们曾经“定义”的人一丝丝“开放”的空间,允许自己留出一点余地并保持好奇的探索心态,往往,结果也会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便是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人不能同时跨入同一条河流”的不同。然而,一个有能力对他人“别三日,刮目相看”的这个人,同时应当是一个很有自己的重心的人。唯有自己有重心,才不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可能不为自己未加证实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带走,才可以清醒地保持一份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