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

语文分享教学·17

2018-07-02  本文已影响166人  洪丰乔

4.4 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主张多样

“后现代”一词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被使用,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则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真正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法国为中心,开始流通于全世界。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新,从目前来看,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峰,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如果说现代主义是一种有限的思维方式,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无限的思维方式,它具有非中心性、多元性、异质性、开放性、宽容性和不确定性等,后现代主义,让我们更是注重同中求异,寻求差异性,探求个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直指现代主义教育中存在的科学主义、逻辑主义、极端实用主义等弊端,直斥教育中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使学校忽略了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个性的培养,忽视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它要求打破学校教学中的科学的理性的霸权地位,宣扬教育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找回迷失在科学与理性之中的教育的灵魂——培养人性与创造力。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观,其所主张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其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去中心化。其含义就是消除科学中心主义以及主流文化、大国政治等的霸权主义,关注边缘文化、边缘学科以及边缘群体。在去中心化中,首先是去学科选择上的去中心化。我国曾经流传过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虽然这句话现在我们不怎么提了,但是此种影响还是广泛地存在的。这种数理化的中心主义极大地破坏了学校的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的思想浅薄、道德沦丧、美感丧失;其次是去教学权威中心化,即教学中的教师权威和课本权威,也即教师中心和课本中心,它关注学生自身的自主性,开放教学的边界,解放学生的个性;再次是去学校中心化。这种去中心化打破了教育的封闭性,转向了开放性。第二提倡对话和交流。后现代主义特别强调不同个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它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学习不但靠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和知识记忆,学生必须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而进行这种思考的最好方式便是对话和交流。其主要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横向发展;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纵向发展;学生与社会的对话,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励学生探索、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崇尚差异性。教育者不应该是差异、个性的压抑者,而恰恰应该是其倡导者和协调者。

在师生观上,现在我们基本说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而后现代主义在师生观上,意在打破主客体性,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是一种互动的平等的交流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建立在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平等基础之上的,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更是创意性的活动。

后现代主义的这些理论,对我国的传统教育应是一种冲击。对我们当下的课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所倡导的多元性、差异性的观点,对语文分享教学更具有启发效果。人各有差异,此种差异不仅是天生的,也有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的这种差异性注定传统教育中那种所倡导的完人教育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结果只能造成教学目标的统一化和普遍化,扼杀学生的个性。后现代主义提倡彻底的差异性培养目标,即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成功的人,成为在某方面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在某方面对社会有贡献,还有就是后现代主义还强调教育要和社会交融,注重教育的实用性。语文分享教学,提倡“分”中见个性,提倡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提倡教与学的互换互融,也是受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启发而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