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青春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以及改变人际关系(一)

2017-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不如无言1997

想要写这篇小文的原因之一,是从观察qq空间的点赞规律开始的。某些人给我们点赞,我们给某些人点赞,这个过程可以看成交互的,滞后的一个博弈。我们做出动作,接收反馈并做出下一步动作——有时候也会反过来。

或许我应该感谢一下学校举办的辩论赛,辩论的极其糟糕以至于我无法忍受坐在那个地方的四个半小时中的每一刹那。我有提问的冲动和把他们全部问到的能力——你知道我总是很有这种过头的自信——虽然对方号称准备了两周。但是作为主办方的一员我很遗憾的事先得知并没有观众提问环节,于是我上台,抢走了主持人的话筒,说了一些观众们估计没听懂的话。冲动并没有消除并在这一时刻爆发了,时机到了。

当我们打开一个类似的社交软件,很容易面对一大堆选择:我应该点赞吗?这代表了我的什么态度?我应该评论什么?会给对方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我应该发什么样的动态别人才会喜欢看?瞧——我们不知不觉陷入了一个想要讨别人喜欢的陷阱——虽然也没什么问题,组成社交形象的一部分本来就是社交软件的设计目的之一。然而这个目的在大部分时候总是在控制着我们,更确切的说,是我们想象的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按照某种途径在影响我们。

我曾经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总是要花费相当数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来我发现了屏蔽这个功能。通过这个功能我可以屏蔽掉一些我不感兴趣的人,或许他们整天讨论游戏,或许总是在转发某些恐怖的东西以及低俗的笑话。在我不愿意得罪人的时候,我就是这么做的。

然而问题还是存在,由于qq空间的开放性,如果一些东西被不合适的人看到——比如我比较喜欢干的那样——说些脏话或者发一些有趣的表情,古板的老师和长辈们总会给我一桶鸡汤,而且你还得假装很好喝,这显然是我不想要的。

但是万一你屏蔽掉他们,哪天被发现,那这个暴风雨简直不要太猛烈。QQ被我删掉的原因之一,是他不能像微信一样对一个联系人设置重复的标签——尽管我从来没有用到过这个功能。社交标签这个设计,我认为有相当伟大的意义,意味着分层社交的开始。

事实上,社交网络互动可以看成实际人际关系互动的一个映射,这意味着如果剥掉这个外壳,或许对我们拥有的社交关系可以看的更清晰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有很多的面孔,对同学可能我们显得平易近人,对老师我们可能显得谦卑自制,对父母亲戚可能显得缺乏耐心……然后引起了我一连串的各种思考——我知道或许你此刻并不想了解这些动机。如果由于我的论述能力太差不幸把这篇文章变成一本书,那么这本书的主题当然不会是微信的伟大意义。或许会是讨论一下如何影响他人从而改造环境——好像很有诱惑力,对吧。所以我面对这个诱惑还是不自量力的下笔了。

社交关系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人与自己的互动。一个人给我们留下的所有印象组成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和我们的行为是又互相影响的。

可是别人展示给我们的形象,并不是完全的他,也不是他想让我们看到的他,事实上可以称为“一部分他想让我们了解的”和“一部分我们以为的”的混合物。

在这里我实在不想举出什么例子,那样或许显得太拖沓了一些。看目前的情况大概变成一本书的担心要实现了,那我先就此打住,简单讲解一下你们可能会看到的东西

我们会看到我们对自己是怎么定位的,对他人是怎么定位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去定位这些东西。

接着是这些定位是怎么去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的,怎么调整已有的定位——这很难,但相当关键,以及在定位调整之后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和对应的应对方案。

如果我无耻的——或者说是必要的——引用或者基于真实编造(也许不能这么讲)一些案例,我当然首先会征求当事人的同意并编造一些他们喜欢的化名。

理论部分应该不多,但是在写完之前我也不敢说会写出多少字,如果你看了这系列的文章觉得有哪被触动了,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只是一部分。

2016年2月1日晚上十点四十九分于日本滨松某个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的旅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