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理解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可能是错的
什么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自从这本书出版之后,书商们,培训师们就开始炒作这个“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他们宣称:任何领域的专家都要经过一万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潜台词是,不管你是普通人也好,聪明人也好,你在某个领域练习够一万小时,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天才。如果你每天在这个领域训练八个小时,一周训练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才需要五年时间。如果你对自己狠一点,那么,连五年都不需要,三年都有可能。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你有看过东野圭吾的小说《布谷鸟的蛋是谁的》,你就会知道,在不少体育竞技领域,天赋、身体素质要比训练时间来得重要得多了。
也就是说,有太多人,在没有读懂《异类》这本书的情况下,就只记住了“一万小时”,可惜,只是满足“一万小时”这个条件,是不够的。
其实,更重要的是,精深练习和负责教导的伯乐。
什么是精深练习?这个概念,来自于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的假设:“专家级别的水平是逐渐地训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它和玩、工作的区别在于:玩只是为了获得内心的愉悦感,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而工作的驱动力更多来源于外部,也就是你的薪水。
而有效的精深练习就是要目标明确,重视错误。
精深练习有三大秘技:组块化、重复练习、尝试体会。
1.组块化:
A、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
B、尽可能的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
C、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2. 重复练习:一但离开了精深练习区,还不如停止练习。
3. 尝试体会: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标的奋斗。
A、选定目标
B、努力争取
C、评估差距
D、回到初始的步骤。
至于负责教导的伯乐,想想《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吧。如果不是郭靖幸运,后面遇到了全真教的马钰和丐帮的洪七公,郭靖完全没有可能成为武林高手。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有了累积达一万小时以上的精深练习,还幸运地遇上了伯乐,我们就可以成为天才呢?答案是,不一定。
最近有一项综合了30项元分析的研究发现,在体育竞技中,精深练习只能解释18%的差异,研究者说,在其他诸如音乐、游戏、教育领域,都发现“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不正确的——天赋、基因在这些领域所起的作用更重要。
所以啊,像周杰伦、王菲这样有才华的人,真的是老天爷赏饭啊。所以啊,你花一万小时去逼自己去学你不感兴趣也没有天赋的技能,并不能让你成为这个领域的天才。有时间,还是多在你感兴趣又有点天赋的领域比较好。
不过,别急,“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还是有点小用处的。你可以把它当成心灵鸡汤,激励自己不要毫无目标地过活。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失落,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那些有天赋的天才们的,上帝并没有眷顾屌丝们。并不是哦!
在同人于野的文章《匹夫怎样逆袭》一文中,同人于野介绍了写出《异类》这本书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另一本著作《大卫与歌利亚》的主要内容。
原来,在实力上处于劣势的人想要逆袭,关键在于两点:
第一,你要知道你的不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条件;而巨人的所谓有利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他的不利条件。
第二,你绝对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你有时候得使用非常规手段。
另外,格拉德威尔在书中还提出一个叫做“倒U曲线”的概念。意思是:在一个东西成长的初期,你每增加一点投入都能获得一点回报;然后它会进入一个平台期,继续增加投入并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而过了平台期再投入,回报反而是负的。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强大”并不总值得去刻意追求。
作为实力较弱的“屌丝”,我们可能不适合与“天才”在同一规则下拼谁更努力,我们更适合超出某些游戏规则来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