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支付探索

2018-03-02  本文已影响71人  梦想家是的

       在中国,如果还不知道“新四大发明”,那你就OUT了。据一份调查,外国青年们已经将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评选为他们心目中的“新四大发明”。我们自问,钱包里的现金是不是都放了好长时间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从街头巷尾到豪华商城,小到煎饼果子,大到家用电器,可以说没什么不是扫一扫就能完成的。

事实上,手机移动支付在三四年前(大概2015年),也只存在于巨头们(支付宝、微信等)的APP中,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普遍。当时人们随身携带三四张银行卡,在商场、电影院、小摊,随处可见刷卡和现金交易。短短几年,手机移动支付就打败了所有对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帮手就是二维码(QRCode)。

二维码

说起二维码,就不得不提条形码(BarCode),条形码(一维码)在一个矩形空间内,表示一段数字和简单字符。条形码表达有限,所以在定义二维码的时候就考虑了文字、网址、图片、甚至文件等。二维码是一个能表示很多种数据类型的一种特殊图形,本身是没有特别强大的地方。

可是用在支付上,真可称得上是二维码十大创新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的展示和阅读变得十分容易。所以支付公司独创性的将交易数据变成二维码,使数据在手机和手机、手机以及终端之间传递变成了“扫一扫”。如果没有扫一扫,账户之间转账,就变的十分复杂啰嗦。

二维码还在被不断开发新用途,像支付宝一键挪车,将客户手机号变成加密二维码,而客户手机号对外是不展示的。这个就是利用了二维码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算得上是十大创新之二。

当然,二维码不止于此,在更好的交互出来之前,二维码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席卷票务、零售、交通、餐饮等行业的各个角落。

RFID支付的现状

如文章开头所讲,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二维码正如火如荼的发展,大有统一江湖的味道。RFIC中的银行卡也在顺应变革,银联和银行也在去卡化,纷纷将客户引导到APP上,通过虚拟卡来服务客户,转账交易都很方便,ATM也开始支持更多取现方式。预付卡在目前的变革中将如何应对?将来实体卡到底以何种形态存在或者说就是彻底消亡?未来是一个既无卡也无现金的时代吗?在找到RFID发扬光大的办法之前,不妨先分析一下RFID支付的这些不足之处:

首先,RFID卡的物理特征。一张卡可以说是一个集成芯片加一个集成线圈,其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但因批量生产,出于成本考虑,不像手机一样会严格质检。不同厂家封装工艺的差别,客户使用中很容易出现坏卡。因为数据写到了卡上,很难远程解决问题,一般会通过换卡来实现。

第二,卡丢失问题,也可以归结为携带不易,容易丢失。记名卡可以远程挂失后,客户到营业厅补卡,非记名卡只能认倒霉,尤其是一些公交卡、商场预付卡等。

第三,产品过时,营销手段也弱后。除了更改卡外形、变化卡面之外,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产品。

第四,交互的完成必须要通过POS机来实现,影响商户拓展,商户的分布又影响客户。

第五,卡与卡直接交互是没有的,某些场景虽然可以实现后台账户之间的数据转换,但           是账户数据转换就弱化了卡的实际地位,减少了卡的黏度。

未来RFID

在智能设备的普及下,新一代的RFID卡在设计上应遵循互联网+的理念,不仅仅作为一个支付的媒介,而是作为支付全场景的承载体。但是目前来看,有些产品只是去掉预付卡介质,将刷卡场景切换到手机,最终实现扫码。这类产品本质都是互联网账户,其归途是无卡化,甚至在广东试点的电子身份证都算是该方案的一种。还有一种有源卡,加上显示屏和指纹识别,看起来更像一款电子设备,从交互模式上来看并没有变的更简单。我们到底怎么做呢,要真正全面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预付卡的交互模式在实体卡上体验颇佳,尤其是一些公交地铁场合,其它场合感觉不弱于二维码,甚至是二维码极力要达到的效果,可以不变。

第二、实虚结合,有实体也有虚拟,两张卡数据基本同步或完全同步。虚拟卡负责挂失、卡间转职。应该客户主要资金在账户或者完全在账户,实体卡主要负责联机消费或者脱机消费。

第三、RFID卡工艺革新,增加防折柔性处理,这方面地铁Ultralight卡不错,比较薄但是不耐用,胜在成本低。弱化卡的唯一性,客户想换卡时可方便换卡。

第四、支持银行卡的绑定,代扣和转账。

第五、增加产品多样性,一个账户可以绑多张卡,多张卡又服务于同一个账户。

最后集成其它功能,比如写入名片(电话、地址)、日历、账本、计数器、电子发票(个人发票信息)等功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