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冲突,父母何苦成为“拼命三郎”
3岁的孩子,社会性逐渐表露,愿意跟人交流和玩耍,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把握分寸。喜欢的心情展露无疑,却总是因为程度不适当在行为上有所越界,伤及小朋友,自己不明所以,小朋友疼痛哭闹,而他也因此被制止和批评,要求道歉。
孩子觉得自己是源于过分喜欢而不小心的,老师担心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而责怨其失职,家长面对孩子的伤和哭闹也不可能无动于衷。似乎谁都没有错,但是事实发生了,如何协调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如何规劝孩子的行为,就成为事件的重点。如何面对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的是家长的态度。
第一,了解事情的经过,不要盲目批评孩子。
孩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无论结果是受伤者还是打人者,我们都应当首先通过孩子了解事情的经过。老师的反馈很直接,但也是目睹到的事实和结果,并不能准确的判定孩子之间冲突的原因和心理。只有通过孩子自己,才能了解他的内心。况且,并不见得没有受伤的孩子就是最先的挑事者或者打人者,而受伤的孩子就一定是无辜者或者受害者?
昨天看到小宝老师的信息时,已经是下午六点了,可短信是中午一点发的,顿时觉得心里惭愧。但还是决定先问问孩子,了解事情的经过,再向对方父母道歉。向孩子了解事实经过,是对孩子最起码的尊重和保护,也是作为父母对孩子信任的表现。从小就让孩子感受到这种信任、尊重和保护,对孩子的安全感、对亲子关系和青春期的亲子沟通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与孩子沟通要讲究技巧, 抽丝剥茧还原真相。
当知道孩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时,父母一定不要劈头盖脸就问“你是不是在幼儿园打人了?”孩子尽管很单纯,但对这种是非也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察觉到父母的责难后,免不了会否认。如果孩子并没有打人,父母的责问就成为了毫无根据的指控,让孩子承受莫须有的委屈和怀疑。如何抽丝剥茧的还原事实真相,就要考验家长的技巧和耐心。
我看到老师的消息之后就开始跟他沟通“小宝,今天在幼儿园跟哪个小朋友玩了啊?”
“Apple.”他漫不经心的回答。这是他所说的他的好朋友,但并不是受伤的小朋友。于是我继续试探着。“还跟哪个小朋友玩了呢?”他说没有了。
“那你们玩什么了啊?”我继续往深的挖。觉得或许能够勾起他的回忆,如果其中有冲突的情节,就可能顺着线牵引出他与那个小朋友冲突的事情。
“没玩什么。”他还是那样漫不经心的。“妈妈,Apple打我了。”我正在想着怎么进一步挖的时候,小宝开口了。而且,说别人打他的时候,他眼睛突然看着我,很认真。
“他为什么打你啊?打你哪里了?”小宝说打他的脸了。而且还说出另外一个小朋友也打他的脸了,特别疼。我仔细检查了他的脸,没有任何痕迹。“他打你脸很疼是不是?下次告诉他打脸是错的,不礼貌的,让他不要打你的脸,也不要打你。”我问他“那你怎么做的?”他不说话,扭过头去了。似乎说完了就完了,并不在意,我也没再强调他挨打的事情,而是继续挖他打人的经过。
“那你有没有打他们?”他说没有。我问他有没有打别的小朋友,他也说没有。于是我又回到第一步,问他,还跟谁玩了?这一次,他说出了那个小朋友的小名,为了确定,我问小朋友的大名叫什么,他说的和老师反馈的一样。并且自己承认划着小朋友的脸了。在我的追问下,他说他是玩呢,太喜欢那个小朋友了。
经过对话,我了解到小宝伤到小朋友完全是出于喜欢,而并非恶意。尽管结果不好,但是也完全没有必要批评孩子。与人交往和孩子成长过程中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学习吃饭就有可能把筷子、勺子掉到地上,饭洒在桌子上,也有可能把桌上的盘子或者其他人的碗弄翻。作为父母,要做的是教授孩子正确的处事方式,明确孩子之间玩耍的界限,引导他跟小朋友友好相处和交往。
第三,传授孩子与人相处之道,防止孩子行为越界。
经验来自于经历。只有将孩子投入到幼儿园这个环境中,孩子才能具备社会性,成为社会人,才会在摸爬滚打中学会和人相处。人多就避免不了矛盾,尤其都是不经世事的孩子。
我没有批评小宝,仔细检查了他的手指甲,果然有两个指甲劈了。我首先跟小宝承认他划伤小朋友有一部分责任在于我。要是我发现他的指甲劈了并且帮他修剪,可能就不会发生这件事情了。父母承担责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榜样。如此,孩子才能勇于承担责任。
同时借此机会,我也跟他沟通了和小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我跟小宝说很开心听到他说喜欢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喜欢小朋友就要跟他好好的玩,受伤了小朋友会很疼,会不开心的。并且问他被打脸的感受,他表示疼,也不愿意小朋友打他。我告诉他那个小朋友的感受和他是一样的,也疼,也不愿意别人打他。小宝表示以后不会弄伤小朋友了,会跟小朋友好好玩。我给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表达喜欢,例如可以拉手,可以拍拍手臂或者后背,可以分享好玩的玩具,和他坐在一起等等方式。然后,给对方妈妈打了电话反复道歉,并且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期望对方了解小宝的善意,避免臆测小宝爱打人而要求他的孩子不要跟小宝玩耍。
第四,让孩子了解事情的后果,并且了解父母的处理方式。
告诉孩子他不经意的行为给其他小朋友造成的伤害及后续影响,能让孩子更清楚的认识到错误。打完电话后,我跟小宝说“因为他划伤了那个小朋友的脸,刚才我去给小朋友的妈妈打电话道歉了”。小宝似乎并没完全理解。我继续跟他讲,小朋友受伤了,很疼,回家哭了。他的妈妈看到后,心疼的也快哭了。尽管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但是结果那个小朋友受伤了,我就要道歉。
我问小宝有没有跟小朋友道歉,他说道歉了。我问他是主动的还是老师要求的,他说老师要求的。我告诉他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要第一时间跟小朋友道歉。不管是出于喜欢还是其他原因,伤着了别人,就要道歉。小宝说知道了。我没再多说,因为相信我打电话道歉的事情,已经让他了解了如何处理,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
第五,切忌过分强调孩子之间的冲突,让孩子自己消化。
对于孩子打人,3岁阶段基本都是不知道相处之道产生的,引导就好。但是对于孩子挨打的事情,有些父母比较激动,其实并不是好事。孩子的挨打,其实是另一个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之相处的结果,或许就如小宝说的“太喜欢”的结果。这么可爱的理由,我们怎忍心责怪呢?况且,受伤的孩子也会有一天因为同样的原因发生同样的行为啊。
对于孩子之间的冲突,让孩子自己处理就好了。我说的自己处理是心理上的,行为上要视情况而定。小宝也提到自己挨打了,并且是打脸,我心里也很气愤。但是看到他说完就完了,我了解到他只是需要表达,让我知道他的感受,明白当时他也很疼。如此,就够了,他不要求我进一步的参与,我也不干预。作为父母心疼孩子很正常,但是不要误入歧途。切忌过分的强调孩子被打的过程和感受,防止孩子因为大人的无端猜测或者臆想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带偏。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翻脸比翻书还快。打完了还能接着玩,玩嗨了也能莫名打起来。这就是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相处模式,做父母的,没有必要让孩子学会大人的相处之道,更不必因为孩子之间无心的冲突委屈或者争论。父母之间各自客气和谦让,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