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九章
化干戈为玉帛,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等名言都是忍辱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理念。忍辱是智慧,冲动是魔鬼,凡事三思而后行,总归是好的,祸从口出,想一想再说,看一看再行,说的快行的急,但快不过光速,急不过时间,说出的话,做过的事,是无法改变,但祸已形成,怨已生根,苦难即来。这是佛祖如来让我们修行忍辱的用意。沉默是金,并不代表不说话,而是说之前要先了解实情,不能盲目而言;顺势而为,并不代表不能行动,而是行动前要察明情况,谋定而后动,否则就是背道而驰。凡在说之前,动之前,要忍住,不要冲动,想一想再说再动,这是成熟的表现,无怨之道。
我相信,当年身受炼狱之苦的先烈们,在受无限凌辱之苦时,做到了离四相,无怨无恨,精神战胜了肉体的痛疼与羞辱,最后在敌人面前展露出阳光般的微笑。而这样的刚强意志不是一朝一夕所练的,这需要历经无数的劫难与痛苦,忍受世人所不能忍受的苦与辱,才能破其嗔恚,顿悟真空,他们似乎看到了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人间的温暖与幸福,才会有如此灿烂的微笑,他们用“德”一样的品格包容使苦使辱之人,让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修行者,首先要破其嗔心,无怨无恨,方能离四相,则可四相皆空,最后修得忍辱波罗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何其的难呀,这就是我们颂扬与仰视他们的原因。
佛祖如来继续对须菩提说道:“须菩提!就是因这个缘故,菩萨欲成道,当空其心。离去一切形迹,方能发无上菩提(正等正觉)的道心。不应起著于色的念头,不应起著于声、味、触、法的念头,应生无所住心。此心才能圆通无碍,纯真无欲,一切不受系缚。若于六尘上,有一住著,便不能解脱其住心,即非菩萨之住处。所以如来我说,菩萨心,本来虚而明,若住于色,就不能觉悟。我说,不应住色布施,正为此也。”
修行者所修上乘之法为六度佛法,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智慧,布施度贪悭、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六度是修行的方法方式,佛祖如来在一品中拿出忍辱波罗蜜与弟子们讲说,一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有很大的说服力,二是这确实是修行者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之一与修行之法,修行的路上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既有自然界的客观苦难,又有人类社会的人为苦难,如没有一个“忍”字当头,怎么往前走?路都走不了,还取什么真经,修什么大法。中国的创业者,最知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