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之家读书美文

生命呵护|第三章(G):汶川大地震时期的华西医院lCU

2025-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峡孬张
康焰在华西医院

2019年9月,我专程赴成都采访了华西医院ICU主任康焰。11年前,他作为华西ICU副主任,亲历了集中抢救地震重伤员抢救全过程。

康焰介绍说:2008年的“5.12”大地震,是全国甚至是全球性的公共事件,所有的重症病人都被集中在成都治疗。

一开始各家医院都在抢病人,他为什么抢?功利目的呗,他收的病人多,大家关注他医院就多,不管是媒体记者领导他都会关注。但听说上层表态说所有的费用由医院自己出,未来也未给你报销,很多小医院就承受不了,就开始把病人往成都送,下面医院把地震伤员弄到我们急诊门口一放他就走了。

但这是表象,真正深层的原因是卫生部派了一个专家督导组,他不来参加具体的救治过程,但是关注整个救治过程到底怎么样运作。其中就有我们重症的刘大为教授,有骨科的戴克龙教授,有肾科的王海燕教授,后面还有一个陈香梅教授(后面自动加入的),他们看什么?到各个有地震病人的地方去看救治患者的流程,最后他们发现有很大的风险。风险就在于病人病情很重,有死亡的这种风险的时候,下面医院没有能力救治。

大地震时华西医院人满为患

这种重大事件,最后死多少人是个很重要指标,死得越少就说明救治的好,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医疗问题,是一个政治高度的问题。专家组建议卫生部,一定要采取措施,将病患集中治疗,提了一个四集中的原则:集中病人、集中医生、集中各种救助物资、集中管理。这个四个集中报到卫计委后,当晚就在四川省卫生厅召开了个电视电话会议,卫生部的陈竺部长就定下了这个四集中的原则。

   

露天抢救病人

我们石应康院长就带着大家到各个地方去看,去筛选那些地震伤员,如果有风险的就递送到成都。当时随我们下去筛选的医生有邱海波教授、周建新教授、杜斌教授、席修明教授。他们都在我科里,待了一个半月。我们一块到不同的地区,最后筛了222个送到成都,然后我们四家医院:华西、省院,陆军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家医院分了。我们院是140个,另三家医院中的这些病人,每天信息要全部要汇总。

震后重伤员直送华西

你可能关注到那个时候的新闻联播,屏幕下方有个滚动条,今天又收了几个病人,有哪些病人从危重转到急危,有当天病情变化数据。当时北京同仁的袁教授也在这,他负担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把这222个病人的情况做梳理,所有信息评估,然后他来评估是轻了还是变重了,然后把这个信息传给我们卫生厅,再传到卫生部,卫生部通过国务院批准,就在新闻联播下面滚动公布。

我们医院收了2000多个地震病人,但真正直接影响的就是我们的140个重病人。这一下就凸显出ICU的状态,因为什么?ICU是把最有风险的病人集中起来,你最后的结果能直接反映救治质量。

  我说我们收了200多个病人到成都,还有相当多病人没有收到,因为他们现场处理后可能就转去外地了。如果我们的技术再好一点,大家到现场力量再强点,至少我们会有500到1000个重病人给送到成都。

那个时候整个成都能提供的ICU床不超过200,我们医院当时只有80个床,我们怎么来收治这140个病人,是临时把那边的所谓的金卡干部病房腾空,一个晚上把它打造出64个床位。

图示: 汶川地震期间,陈德昌教授在成都华西医院ICU病房

华西有一点和其他地方不同,尽管来的都是专家教授,但我们并没有把病人管理权交出去。所有病人疹治都在华西自己的医疗框架上,专家们分到不同的医疗组,他们会起到指导性、建议性的作用。专家的意见就是建议,建议它不是医嘱,最后该怎么做,还是华西的医疗组来决定。席修明、杜斌、周建新,安友仲、许媛、邱海波他们六个人在我们科里待了一个半月,和我们医疗组的人密切配合、水乳交融,虽然忙碌但都蛮开心的。

正因为这样,华西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是很高。有一个国际标准,可以算出死亡风险,我们算出来死亡风险40%,但最后真正的死亡率是9.8%,降的很低。 这个结果,主管部门很满意,使国家卫生部乃至国家领导人看到重症医学的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