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入门

我们常说的“经济”指什么?——经济的整体运行

2020-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凡云1623

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我尝试描述了,个体(包括单个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运行情况。

主要包括了决策和交易两个环节。

然而我们常说的“经济”其实指的并不是这个意思,除了微观环节的我们还要以宏观的视角来看经济。

我们需要知道经济在国家甚至在世界层面是如何运行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我真的认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前几天我看了比尔·盖茨推荐的《事实》,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事实:

1800年前全球的人们生活在日均收入<2美元的生活水平中,而现在90%的人的生活超过这个水平。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结果?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其实是生产率的巨大进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贸易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好,而我们交易的对象其实是我们多出来的东西。

换句话说,我们拥有的可以用于贸易的东西越多,我们能换到的东西就越多,我们也就越富有。

而使我们拥有更多东西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拥有了新的技术。

蒸汽机出来之后,大量的人力被替代了;织布机出来以后,英国才兴起了圈地运动,才能把织物销售到世界各地换取金银。

至于其他的因素,人力、资源、体制机制,其实从长期来看都不及生产率的提升。

我们之所以说资源、体制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短时间来说,科技提升对生产力的贡献不明显。

当然,我不是说体制机制不重要,否则我们也没有研究经济学的必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发生在几十年前的安徽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机制的出现的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率。

但如果没有杂交水稻,没有袁隆平,我相信现在大部分的国人依然在饿肚子。

因为其他的提升是有瓶颈的,但是科技没有,至少现在看来,科技还没有终点。

货币与物价

相信大家都对通货膨胀不陌生。

大家可能也知道,通货膨胀是由大量货币的发行带来的,会造成物价的飞快上涨。

大家更多的通过物价来观察通胀的情况,但这是不精准的。

因为统计指标是会骗人的,尤其是当一个指标非常复杂,你又没有足够的精力研究它的时候。(注)

那么通胀应该用什么来衡量呢?

我更倾向于用货币发行量。

假如,市场上的货币保有量在6年内翻了一倍,我们大约就可以计算出,通胀率为12%。

假如,市场上的货币保有量在30年内翻了一倍,我们可以认为,通胀大约是2.5%。

那我们有没更直接的办法来观察我们的通胀率呢?

请再看一眼本节的第二句话。

我们可以用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来大致测量——这种算法又被称作平价购买力。

假如,你常吃的包子在6年内翻了一倍,你就可以得出与上面相似的结论。

当然,当市场货币保有量下降时,我们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通货紧缩。

避免通胀和失业率不可兼得

尽管有一些经济学家反对,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这样的判断:

短期内,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业率。

原因也不难理解,通胀带物价的上升,推动企业的投产和工人薪酬的上升,也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降低了失业率。

当我们在通胀和失业率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不管我们如何均衡,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倾向于维持通胀,另一端时间倾向于牺牲失业率。

这种不断的权衡和选择,实际上造成了经济周期的变化。

不管决策者运用何种政策工具,总是在调整通胀和失业的组合。

假如我们能够提前判断这些趋势;

假如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政策的方向;

假如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本来就会发生的事情;

我们大约就可以伺机而动——至少让自己少蒙受一些损失。

漏洞百出的经济学?

很多人都质疑经济学是一种软科学,确实如此,经济学并不像数学、物理学,生物学那么硬核。

但是大部分都经济学的理论一样是基于对世界的研究,是一种对世界现象的解释。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和物理学没有太大的区别。

只不过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和其他学科不太一样,经济学很难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并且在很大范围内做实验。

因此,很多时候经济学显得不那么精确,因为经济模型的预测考虑的事情一定是片面的。

好在,经济学理论也在不断的进步中,目前也有学者在尝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比如很多经济学家在《魔兽世界》中研究经济理论,也有借鉴医学中“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

如果了解一下经济学的进步过程就会发现,现在的经济学理论其实比以前完善了太多。

这完全归功于一代一代的经济学家的研究和论证。

在我看来,如果能明白一些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者其实密不可分)的常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另一个视角的观察,可能会因此改变我们的决策,影响一生。


注:比如我国的CPI在计算时,将房屋归在了投资品中,因此房价并不在居民消费指数中反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