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集谈天说地散文特辑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读沈佺期,学习如何判断律诗格式

2021-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梧桐树边羽

沈佺期收入《唐诗三百首》中的是他的《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要看它是不是律诗,就得按照格律诗中对应的律诗标准一条条来检验,如果都合格,我们就能称它为“律诗”。

这里主要是做格式区分,诗意内容就作平仄分析时简单解释(黑字标注)——唐诗也不难懂。

律诗的第一个标准:平仄关系

首句第二个字是“道”,所以这是仄起。尾字为“戌”,读音是“shù”,为去声,因此是仄收。“闻道黄龙戍”,平仄为“平仄平平仄”,首字不论,实际上这就是“仄仄平平仄”的五言律句格式。

根据律诗平仄关系“相对”的规则,上句平仄已定,下句就是平仄相反的,所以对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我们看第二句“频年不解兵”,平仄是符合的。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听说黄龙城鏖战经年,双方久不撤兵。

再根据相粘的规则,第三句要和第二句关键位置平仄相同(仄声收尾会发生律句格式变化),所以第三句的平仄必然是“平平平仄仄”——二四位置平仄相同,同时仄声收尾。“可怜闺里月”,“平平平仄仄”,严格合律。

第四句是第三句的对句,又遵守“相对”原则,自然就是“仄仄仄平平”。“常在汉家营”,“平仄仄平平”,首字不论,是合律的。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可怜思妇们闺中寂寞独看月,其实军营中的良人也在睹月思乡啊。

以此类推,可以得出整首诗的平仄都是符合这些规则的。稍有不同的是第七句“谁能将旗鼓”,这里的“将”读“jiàng”,发第四声,为仄声字,但是跟着“旗”字为平声,做了一个句内拗救,“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这种格式非常多,多到大家都认为这连拗救都不算,算是一种正常的变化,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锦鲤翻波”,这个我们多次讲过了。

这是不影响对句平仄关系的,自然也不影响整体关系,所以不认为是出律。

对仗

律诗对仗的要求是中二联对仗。

但是这个要求因为相对严格,到后来只要颈联对仗,就算是合格律诗。

沈佺期作为为格律诗制定标准的宫廷诗人,实际上是处于格律诗前期的,前期很多标准都是在探路,比如说有大量的折腰体——就是不“相粘”,只“相对”的律句成诗——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并且正是格律在诗歌演变中逐渐成型的见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