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你的《江湖儿女》不如改名叫《社会儿女》
为了陪家属才看了《江湖儿女》。上一次看的贾樟柯电影是《山河故人》,明明在《二十四城记》或者《海上传奇》之后我就一次次地决心再也不看贾樟柯电影了但还是买了电影票,看完后只是更坚定了谢绝贾樟柯电影的决心。这一次嘛,真的真的决定了,毕竟人生苦短。
也懒得认认真真写什么影评,就倾吐一下自己的感想就算了。
有网友说,这一幕让人想把党费交给赵涛。1,片名里的『江湖』二字有误导观众之嫌,因为谁一眼看去都会以为是讲黑社会的电影。但即使出现了一点山西帮派大哥的情节,也有男主角看香港黑社会录像片的片段,这部电影本身也绝非以『黑帮』为主题,而是一个讲义气的女人爱着一个自尊心过强的男人的故事。
2,『江湖』有一个定义,是指远离朝廷与统治阶层的『民间』。这个肯定才是贾樟柯想要的那层意思。刚刚写到这里去粗略google了一下贾樟柯谈《江湖儿女》的访谈,发现他自己也没说出个所以然,大约是说『江湖一定意味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这不比大家说烂了的那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有趣。
3,但是,当电影里出现『江湖』二字的时候,导演又在误导观众。还是大哥的女人的时候,巧巧说,『我可不是江湖上的人』;后来轮到她来照顾落魄的斌斌了,她又说,『江湖上不是讲义吗,不过你不懂,你不是江湖上的人』。这两处『江湖』明明是相承接的,意味却无法保持一致。前者有混帮派的意思,后者却不可能是,她后来开的麻将馆可不是什么黑社会。
4,那么后来巧巧走进的江湖是什么呢?
我们还有一个跟『江湖』一样一言难尽的词,叫『社会』。小时候常被大人教育说:『等你走入社会……』、『小心社会上的那些人』、『沾染社会习气』等等,从没有人跟我们详细解释过『社会』这个词,我们慢慢听懂了其中的弦音。这些意味,如若解释给外国人听,仅仅讲『society』估计不尽其意,其中还有世故、庸俗、城府、套路、坑蒙拐骗、背叛、潜规则等等意思,而这些情节全都在《江湖儿女》里。这就是巧巧后来所熟悉的『江湖』。
我真的建议贾樟柯,你的《江湖儿女》不如改名叫《社会儿女》好了。正合你意。也没观众能错怪你挂羊头卖狗肉了。也同样具有吸引好奇的观众买票的效果。
5,反正贾樟柯还喜欢在所有电影里戳一戳『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符号,换了《社会儿女》这个片名,正好显得意有所指。说实话,如果把三峡移民、写着迎接奥运会的报纸(国家宣传机器)……这些政治符号从《江湖儿女》这部电影里去掉,完全对剧情不产生影响。所以,只有改叫《社会儿女》,导演强行塞入社会政治隐喻的行为才会变得更名正言顺。
6,最后说一点:导演自己写的剧本真不怎么样,男女主角的平面化、符号化严重,没有来由,没有去向,任由导演摆布。
大家都说这是大女主的电影,可惜我对女主的不信任感最多。斌斌为什么要找一个这么显老的女朋友这一点我就不说了,看到最后,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巧巧就那么超乎异常地爱斌斌?电影里没有线索。入狱五年,在警察局里有人的男友却从没给她带过半句话,这个城市这么小,一个穷苦矿工的女儿、小城混混的女友、被严打的女囚犯,难道不应该早就在高墙内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里醒悟过来?如果她没有,为什么?斌斌究竟做过什么事,让她有如此异常的信心?如若不然,就是巧巧的本性里有一点点『愚』,可惜电影里也没有这个暗示,反而处处烘托巧巧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似的。Excuse me?在我体验的『社会』里,没有精明女人会像巧巧这样『愚爱』。反而,在我的武侠作品观看体验里,『江湖』上的女人会这样——所以,贾樟柯这里是自己搞混了他想要的『江湖』概念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贾樟柯手里真是如呼风唤雨,召之即来啊,就像他成功召唤了两次UFO,同样拼贴在两部电影的尾部一样顺手。至于拼贴国标舞、广场舞、港片主题歌什么的就更不在话下了。
对于男主角斌斌,你也问一问为什么:为什么他自尊心那么强?为什么他之前混得好好的、才坐一年牢境况就翻天覆地了?为什么他无力回天?为什么自己不再是以前的斌斌了,连对他有恩的前女友也必须不能见了?……你不要替他回答,你让角色自己说话。你会发现,电影里没有任何线索。导演说有,就有。
总而言之,就是导演分别给了男女主角一个标签:他的是『我就是自尊心过强』,她的是『我就是坚强就是一往情深就是讲义气』,然后就演吧,别超纲了哦。
(对了,也许有人说女主不是从头到尾爱斌斌,她是从有情到无情。我只想回答一句,女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吗?你跟斌斌一样啊。)
7,真的最后一句:不得不说,有一个小角色逃出了剧本的魔爪,他大概只出现了10分钟,却超过了从头演到尾的男女主角,居然能呈现出人物行为和心理的三个层次的变化:行骗(张扬、外放)、坦白(小心翼翼试探、温暖)、得知巧巧是刑满释放人员(吃惊后的保持距离,有点『淡出』的那个味道),挺有戏。他是徐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