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想法读书,学习日更大挑战

言不尽意 立象尽意

2021-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语言游戏

语言是表达意念的,没有语言,人类就失去了相互理解和存在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德格尔一句“语言是存在的家”道出了人类和语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伽达默尔也说:“世界本身是在语言中得到表现的”,“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然而,这只是道出了言能尽意的一面。从人类的意念的丰富性、复杂性、特殊性上看,语言文字作为一般的思维交际工具还存在许多局限性,即“言不尽意”。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越是语言文字修养深厚者越有此感。在西方,从柏拉图、但丁、歌德到黑格尔、尼采、斯宾诺莎,都在不同程度上指出了“言不尽意”所带来的困惑。

在中国,先秦的哲人们在认识到语言尽意的同时也充分注意到了言不尽意所带来的困惑。《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孔子的一句话:“仲尼:《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孔子引用古籍中的这句话,反映他对语言表意功能的信任。又说“辞达而已矣”。表明言辞是达意的。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先秦哲人包括孔子在内,更多地表现出对语言表意功能的不信任。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用语言表达出的“道”或“名”已不再是原初的“道”或“名”了。继老子之后又有庄子、王弼、陆机、陶潜、刘勰、黄庭坚等都表现出对语言的责备,申说言不尽意之论。当代学者钱锺书对言不尽意说有更全面的探讨:

语言文字为人生日用之所必须,著书立说尤寓托焉而不得须臾或离者也。顾求全责善,啧有烦言。作者每病其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未能无欠无余,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务致密则苦其粗疏,钩深赜又嫌其浮泛;怪其粘着欠灵活者有之,恶其暧昧不清明者有之。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获尽解,且易曲解而滋误解。“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刘禹锡《视刀环歌》),岂独男女之情而已哉?“解人难索”,“余欲无言”,叹息弥襟,良非无故。语文之于心志,为之役而亦为之累焉。

“语文之于心志,为之役而亦为之累焉”,道出了语言大师们对语言表达难以尽意的肺腑之言。

面对言不尽意的困惑,有知难而退者,更有知难而进者,人类的天性似乎是愈挫愈奋:“事难而人以之愈敢,勿可为而遂多方尝试,拒之适所以挑之。道不可说,无能名,固须卷舌缄口,不著一字,顾又滋生横说竖说,千名万号,虽知其不能尽道而犹求亿或偶中,抑各有所当焉。”这种努力固然可贵,也可以说,惟其如此,才能推动语言文字不断向前发展,使语言更接近于“尽意”。但言、意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就像数学上小数点后的近似值,语言可以无限地接近“意”,却永远不能“尽意”。对此,西方学者似乎找不到可以解决的办法,但中国学者早在先秦时期对语言表情达意表示怀疑和不信任的同时,也找到了解决言不尽意的办法,即孔子所说的“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上》云: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孔子在这里谈的一个中心话题是“立象以尽意”,涉及意与言、象间的关系。在孔子看来,圣人用语言概念表达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是无法“尽意”的,而“象”是打开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相互融通的窗口。以“象”代“言”,意味着“象”成为“尽意”的载体。“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在“意”和“言”中因植入了“象”,使人类思想之树挣脱了语言之网层层遮蔽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千世界也抖落掉身上的尘土变得空澈澄明。于是“象”作为沟通天地鬼神人伦的中介,就成为古代圣人解读心灵解读世界的最形象最富有哲学意味的符号。

道家也同样重视“象”的作用,并把“象”作为体现宇宙本体“道”的象征。老子的“非言”论,表明了他对语言表达的不信任。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等等,在老子看来,“道”的幽深精微之处是难以言传的,只有通过“象” 才能体悟“道”。《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里的“大”指的就是“大象”,所以老子又说:“执大象,天下往。”河上公注云:“象,道也。”老子又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里的“大象”,成玄英疏:“犹大道之法象也。”可见,老子不是以言载道,而是以象明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这里的“物”也是指“象”,“道”的迷离惝恍不可捉摸不可名状,正是通过惝恍迷离的“象”才能感悟到它的存在。“象”的千变万化正是缘于“道”的变化万千。没有对“象”的真切感悟就没有对“道”的真正体验。所以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云:“万事万物,当其自静而动,形迹未彰而象见也。故道不可见,人求道而恍若有见者,皆其象也。”

其实,在先秦祭祀文化中,龟卜、占筮都是以“象”“数”的方式存在的。《左传》僖公十五年载晋国韩简的话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杨伯峻解释说:“卜用龟,灼以出兆,视兆象而测吉凶,故曰龟象也。筮之用蓍,揲以为卦,由蓍策之数而见祸福,故曰筮数也。”[龟卜属于龟象,筮数其实就是卦象。也可以说,在上古时代的占卜仪式中,“象”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没有“象”,巫师们就会失去自己解读天地、人文、鬼神以及未来吉凶祸福的言说方式。

总之,“圣人立象以尽意”体现了先秦哲人话语表达的“诗性智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